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4页 |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视频图象的冗余度分析 | 第13-14页 |
·视频图象压缩技术介绍 | 第14-19页 |
·帧间预测运动补偿技术 | 第15-17页 |
·变换域编码技术 | 第17-18页 |
·熵编码技术 | 第18页 |
·主观质量改善技术 | 第18-19页 |
·视频编码标准的发展介绍 | 第19-20页 |
·视频压缩中高精度亚象素运动补偿技术分析研究背景 | 第20-22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视频图象采样与预测残差分析 | 第24-39页 |
·本章引论 | 第24页 |
·模型假设 | 第24-28页 |
·视频图象满足采样定理时帧间预测残差分析 | 第28-32页 |
·一般情况下帧间预测残差分析 | 第29-31页 |
·理想情况下帧间预测残差分析 | 第31-32页 |
·视频图象不满足采样定理时帧间预测残差分析 | 第32-37页 |
·一般情况下帧间预测残差分析 | 第35-36页 |
·理想情况下帧间预测残差分析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3章 帧级自适应亚象素插值算法 | 第39-70页 |
·本章引论 | 第39页 |
·H.264/AVC 标准亚象素插值算法分析 | 第39-42页 |
·帧级自适应亚象素插值技术回顾 | 第42-43页 |
·帧级N 组固定系数插值滤波器可选 | 第42-43页 |
·帧级自定义亚象素插值滤波器 | 第43页 |
·帧级自定义亚象素插值编码过程 | 第43-46页 |
·Two-Pass 编码过程 | 第44-45页 |
·Two-Pass 编码过程的简化方法 | 第45-46页 |
·帧级自定义亚象素插值结构 | 第46-55页 |
·二维不可分离亚象素插值结构 | 第46-47页 |
·可分离亚象素插值结构 | 第47-49页 |
·方向性插值结构 | 第49-50页 |
·混合自适应多方向亚象素插值结构(CAFI) | 第50-55页 |
·帧级自定义亚象素插值系数的获得 | 第55-58页 |
·帧级自定义亚象素插值结构复杂度比较 | 第58-61页 |
·针对ASIC 应用的亚象素插值结构复杂度比较 | 第59页 |
·针对DSP 应用的亚象素插值结构复杂度比较 | 第59-61页 |
·帧级自定义亚象素算法编码性能分析 | 第61-68页 |
·帧级自定义亚象素技术实验结果 | 第61-65页 |
·帧级自定义亚象素技术性能分析 | 第65-67页 |
·不同编码过程实验结果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4章 宏块级自适应亚象素插值算法 | 第70-85页 |
·本章引论 | 第70页 |
·宏块级自适应亚象素插值技术回顾 | 第70-72页 |
·H.264/AVC 运动补偿过程及访存分析 | 第72-74页 |
·低访存宏块级自适应亚象素插值算法(LMMAIF) | 第74-79页 |
·插值结构的设计 | 第74-76页 |
·插值滤波器系数的获得 | 第76-79页 |
·解码器访存比较 | 第79-81页 |
·低访存宏块级自适应亚象素插值技术编码性能分析 | 第81-83页 |
·本章小节 | 第83-85页 |
第5章 多分量自适应亚像素插值算法 | 第85-102页 |
·本章引论 | 第85页 |
·H.264/AVC High4:4:4 profile 视频编码框架介绍 | 第85-87页 |
·色度空间变换介绍 | 第87-88页 |
·4:4:4 视频序列帧间亚象素运动补偿技术研究 | 第88-93页 |
·色度分量插值系数的选择 | 第89-92页 |
·色度分量插值结构的设计 | 第92-93页 |
·多分量自适应插值算法(MCAIF) | 第93-101页 |
·4:4:4 序列插值结构 | 第93-94页 |
·4:4:4 视频序列自适应编码过程 | 第94-96页 |
·实验结果及性能分析 | 第96-98页 |
·多分量自适应插值算法复杂度分析 | 第98-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6章 总结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1-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