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型复合墙板及其连接受力性能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30页 |
·选题背景 | 第9-13页 |
·国内外住宅业发展状况 | 第10-12页 |
·我国住宅业发展方向 | 第12-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3-22页 |
·国外新型建筑结构体系 | 第13-16页 |
·我国新型建筑结构体系 | 第16-22页 |
·复合墙板组合结构体系 | 第22-26页 |
·复合墙板组合结构体系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第2章 竖向承载力及与保温隔热耦合性能有限元分析 | 第30-58页 |
·建立有限元模型和竖向承载力分析 | 第30-40页 |
·单元体选择 | 第33页 |
·混凝土单元的本构模型和强度准则 | 第33-34页 |
·混凝土单元裂缝模型 | 第34-35页 |
·钢筋单元和加载刚性垫块的材料模型 | 第35页 |
·收敛准则 | 第35页 |
·边界条件及加载方案 | 第35页 |
·有限元网格划分 | 第35-36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6-40页 |
·承载力和保温隔热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40-54页 |
·热稳态分析 | 第44-48页 |
·承载力与保温隔热耦合性能分析 | 第48-54页 |
·墙板肋宽和肋数量间耦合作用性能 | 第54-56页 |
·耦合作用对保温隔热性能影响 | 第54-55页 |
·耦合作用对承载能力影响 | 第55-56页 |
·主要结论和建议 | 第56-58页 |
第3章 水平受力性能及其刚度有限元分析 | 第58-79页 |
·试验背景、结果及分析 | 第58-66页 |
·试验背景 | 第58-59页 |
·破坏特征及模式 | 第59-61页 |
·极限承载力、变形性能及延性 | 第61-63页 |
·变形及刚度 | 第63-66页 |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66-79页 |
·计算结果分析及对比 | 第66页 |
·裂缝及破坏形态 | 第66-70页 |
·变形及应力分布 | 第70-71页 |
·“荷载—位移”曲线和特征点参数 | 第71-75页 |
·刚度退化 | 第75-79页 |
第4章 承载力计算 | 第79-92页 |
·轴心受压承载力分析与计算 | 第79-84页 |
·截面应变分布 | 第79-82页 |
·轴心受压承载力计算 | 第82-84页 |
·给定轴压比下水平承载力影响因素及计算 | 第84-92页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84-86页 |
·给定轴压比下水平承载力计算 | 第86-92页 |
第5章 连接受力性能有限元分析 | 第92-126页 |
·复合墙板组合结构的连接方式 | 第92-95页 |
·竖向连接 | 第93-95页 |
·水平连接 | 第95页 |
·水平荷载作用下复合墙板组合结构有限元分析 | 第95-126页 |
·选取单元及建立模型 | 第95-99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99-12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6-128页 |
·主要结论 | 第126-127页 |
·改进建议 | 第127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