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地农转非的SCP分析--基于利益和新制度主义视角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4页 |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 | 第10-13页 |
·小产权房的政策困境 | 第13页 |
·土地纠纷引起的群体性事件的增多 | 第13-14页 |
·理论综述与研究成果 | 第14-17页 |
·关于土地在经济发展中作用 | 第14页 |
·关于我国土地农转非制度 | 第14-16页 |
·关于土地交易竞价机制 | 第16-17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SCP 分析范式 | 第17页 |
·新制度经济学 | 第17-18页 |
·土地农转非中的SCP 界定 | 第18页 |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 第18-21页 |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我国土地农转非的市场结构 | 第21-32页 |
·土地农转非的内涵 | 第21页 |
·土地的特质 | 第21-23页 |
·农民集体所有土地 | 第21-22页 |
·国家所有的土地 | 第22页 |
·二者比较 | 第22-23页 |
·土地农转非的交易模式 | 第23-28页 |
·土地农转非的国际模式 | 第23-24页 |
·我国的政府主导模式 | 第24-25页 |
·两种交易模式的征地效率比较 | 第25-27页 |
·我国国有土地出让中的价格确定 | 第27-28页 |
·土地农转非中的竞争主体 | 第28-32页 |
·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 第29页 |
·中央政府 | 第29-30页 |
·地方政府 | 第30-31页 |
·开发商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我国土地农转非中的市场行为 | 第32-41页 |
·农民的行为 | 第32-34页 |
·寻求土地农转非的途径 | 第32-33页 |
·寻求充分补偿 | 第33-34页 |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行为 | 第34-38页 |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委托-代理模型 | 第34-36页 |
·土地监察和地方政府的博弈分析 | 第36-38页 |
·开发商的行为 | 第38-41页 |
·“游说”和“绑架”行为 | 第38页 |
·开发商的“囤地”行为 | 第38-41页 |
第四章 我国土地农转非的市场绩效 | 第41-47页 |
·土地农转非中的市场效率评价 | 第41-43页 |
·基于福利经济学的效率评价 | 第41-42页 |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效率评价 | 第42-43页 |
·土地农转非中市场无效率的特征 | 第43-47页 |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闲置资源过多 | 第43-44页 |
·中央政府的耕地保护目标面临挑战 | 第44页 |
·利益非配失衡,加剧社会分化 | 第44-45页 |
·利益集团寻租获益,社会公正面临考验 | 第45页 |
·地区之间过度竞争,加剧农民失业 | 第45-47页 |
第五章 从分割到融合:土地农转非的未来 | 第47-53页 |
·融合的动力 | 第47-49页 |
·融合的阻力 | 第49-52页 |
·既得集团利益的阻扰 | 第49页 |
·官僚机构问题 | 第49-50页 |
·改革方案的局限性 | 第50页 |
·配套制度不完善 | 第50-51页 |
·改革的需求方力量薄弱 | 第51页 |
·意识形态的制约 | 第51-52页 |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