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相关研究--电极合成、性能改善、新材料探索及其充放电机理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47页
   ·引言第19-20页
   ·锂离子电池发展概况第20-21页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第21-22页
   ·常见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第22-39页
     ·钴酸锂(LiCoO_2)正极材料第22-26页
     ·锰酸锂(LiMn_2O_4)正极材料第26-31页
     ·磷酸铁锂(LiFePO_4)正极材料第31-34页
     ·碳(C)负极材料第34-36页
     ·钛酸锂(Li_4Ti_5O_(12))负极材料第36-38页
     ·合金化负极材料(Si、Sn、Sb等)第38-39页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及改性方法第39-40页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7页
第二章 实验仪器和方法第47-53页
   ·实验中所用到的主要药品第47-48页
   ·本论文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主要实验仪器第48-53页
     ·结构形貌分析第48-49页
     ·锂离子电池制备第49-51页
     ·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测试仪器及方法第51-53页
第三章 辐照凝胶法制备LiCoO_2和LiMn_2O_4正极材料第53-65页
   ·引言第53页
   ·实验部分第53-55页
     ·LiCoO_2和LiMn_2O_4的合成第53-54页
     ·材料成份和结构分析第54-55页
     ·电极制备及电化学测试第55页
   ·结果与讨论第55-63页
     ·FTIR分析辐照凝胶反应机理第55-56页
     ·XRD结构分析第56-58页
     ·粒度分析第58-60页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60-63页
   ·本章小结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5页
第四章 液相法制备LiFePO_4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第65-75页
   ·引言第65-66页
   ·实验部分第66-67页
     ·LiFePO_4的合成第66页
     ·结构及电化学分析第66-67页
   ·结果与讨论第67-73页
     ·热重分析第67页
     ·XRD结构分析第67-69页
     ·粒度分析第69页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69-73页
   ·本章小结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5页
第五章 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0.5)Mn_(1.5)O_4的合成第75-85页
   ·引言第75-76页
   ·实验部分第76-77页
     ·LiNi_(0.5)Mn_(1.5)O_4的合成第76-77页
     ·仪器分析及电化学测试第77页
   ·结果与讨论第77-83页
     ·XRD结构分析第77-78页
     ·SEM和EDX分析第78-79页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79-83页
   ·本章小结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5页
第六章 名义组成Li_(1±x)CoO_2粉体的合成、表征及电化学性能第85-97页
   ·引言第85-86页
   ·实验部分第86页
   ·结果与讨论第86-95页
     ·结构与形貌第86-89页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89-95页
   ·本章小结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97页
第七章 如何克服硅负极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容量衰减第97-112页
   ·引言第97-98页
   ·实验部分第98-99页
   ·结果与讨论第99-107页
     ·导电炭黑的优化第99-100页
     ·粘结剂的选择第100-102页
     ·Si电极材料的选择第102-103页
     ·烘膜温度的选择第103-104页
     ·电解液溶剂的选择第104页
     ·电解质锂盐的选择第104-105页
     ·VC添加剂的引入第105-106页
     ·充放电电压窗口的选择第106-107页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2页
第八章 纳米硅中的锂离子扩散系数的测定第112-125页
   ·引言第112-114页
   ·实验部分第114页
   ·结果与讨论第114-120页
   ·本章小结第120-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25页
第九章 γ射线辐照对锂离子电池的影响第125-141页
   ·引言第125-126页
   ·实验部分第126-128页
     ·结构分析第126-127页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127-128页
   ·结果与讨论第128-138页
     ·γ-射线辐照对LiCoO_2的影响第128-131页
     ·γ-射线辐照对电解液的影响第131-137页
     ·γ-射线辐照对整个电池的影响第137-138页
   ·本章小结第138-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1页
第十章 新型钒基氧化物电极材料的合成与表征第141-156页
   ·引言第141-142页
   ·实验部分第142-143页
   ·结果与讨论第143-153页
     ·一元钒氧化合物第143-148页
     ·二元钒氧化合物第148-153页
   ·本章小结第153-154页
 参考文献第154-156页
第十一章 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的充放电机理第156-174页
   ·引言第156-159页
   ·实验部分第159-160页
     ·20 nm FeCo和50 nm Co的合成第159-160页
     ·电化学测试第160页
     ·电子显微镜分析第160页
   ·结果与讨论第160-171页
     ·Ga_2O_3第160-163页
     ·MnO_x(x=1,1.5,2)第163-168页
     ·CoO第168-171页
   ·本章小结第171-172页
 参考文献第172-174页
第十二章 铁钴钒氧化物的透射电子显微学研究第174-182页
   ·引言第174页
   ·星型Fe/CoO复合纳米颗粒氧化过程第174-178页
     ·Fe/CoO复合纳米颗粒的制备第174-175页
     ·Fe/CoO复合纳米颗粒的氧化第175-178页
   ·V_2O_5纤维氧化乙醇的研究第178-181页
 参考文献第181-182页
第十三章 论文总述和未来研究展望第182-184页
致谢第184-185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85-187页

论文共1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阴极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下一篇:聚苯醚基质子交换膜的制备与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