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第一节 研究范围与对象 | 第8-10页 |
1 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研究 | 第8-10页 |
(1) 老虎鞋与工艺文化 | 第8-9页 |
(2) 老虎鞋与端午节的民俗文化 | 第9-10页 |
2 作为民间文化艺术的盐城老虎鞋 | 第10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12页 |
1 田野调查研究与民俗学结合的方法 | 第10-11页 |
2 口述史研究的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三节 关于盐城老虎鞋的研究 | 第12-14页 |
1 文献回顾 | 第12页 |
2 预期成果与后续研究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盐城老虎鞋之考察 | 第14-24页 |
第一节 盐城地理环境与经济、人文背景 | 第14-15页 |
1 地理位置 | 第14页 |
2 经济背景 | 第14-15页 |
3 人文背景 | 第15页 |
第二节 盐城老虎鞋制作、传承人 | 第15-17页 |
1 传承人周纪珍老人 | 第15-16页 |
2 传承人王华女士 | 第16-17页 |
第三节 盐城老虎鞋的制作工具与材料 | 第17-18页 |
1 盐城老虎鞋的制作工具 | 第17页 |
2 盐城老虎鞋的制作材料 | 第17-18页 |
第四节 盐城老虎鞋的制作工艺流程 | 第18-24页 |
1 打袼褙 | 第19页 |
2 纳鞋底(剪样、包边铺底、纳鞋底) | 第19-20页 |
3 做鞋帮 | 第20-21页 |
4 绣虎脸 | 第21-22页 |
5 扎虎须 | 第22页 |
6 上鞋帮、最后装饰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盐城老虎鞋的特色研究 | 第24-38页 |
第一节 老虎鞋的共性研究 | 第24-27页 |
1 老虎鞋的生活功能 | 第24-25页 |
2 老虎鞋的审美功能 | 第25-26页 |
3 老虎鞋的文化功能 | 第26-27页 |
第二节 独具特色的盐城老虎鞋 | 第27-33页 |
1 工整、华美的风格特征 | 第27-29页 |
2 多样的装饰题材 | 第29-31页 |
(1) 绣缋满眼的虎 | 第30页 |
(2) “”万字纹 | 第30-31页 |
(3) 吉祥的龙凤纹样 | 第31页 |
(4) 雀足纹 | 第31页 |
3 亮丽、丰富的装饰色彩 | 第31-33页 |
第三节 盐城老虎鞋独特特征的影响因素 | 第33-38页 |
1 经济因素 | 第33-34页 |
2 人文因素 | 第34-36页 |
3 技术因素 | 第36页 |
4 地域因素 | 第36-38页 |
第三章 盐城老虎鞋的保护和前景 | 第38-44页 |
第一节 盐城老虎鞋的项目管理 | 第38-39页 |
1 盐城老虎鞋——进入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38-39页 |
2 管理单位 | 第39页 |
第二节 盐城老虎鞋的现状和目前存在问题 | 第39-40页 |
1 盐城老虎鞋的现状 | 第39-40页 |
2 盐城老虎鞋目前存题 | 第40页 |
(1) 保护意识的薄弱 | 第40页 |
(2) 经济效益的挑战 | 第40页 |
(3) 工艺复杂,纯手工制作,制约了生产规模和产量 | 第40页 |
(4) 理论研究的缺乏 | 第40页 |
第三节 相关文化部门的保护措施 | 第40-42页 |
1 对物的保护 | 第41-42页 |
2 对传承人的保护 | 第42页 |
3 计划资金投入情况 | 第42页 |
第四节 盐城老虎鞋的发展前景与对策 | 第42-44页 |
1 盐城老虎鞋的发展前景 | 第42-43页 |
2 对于保护盐城老虎鞋的若干建议、对策 | 第43-44页 |
(1) 加强保护民俗活动、融入教育之中 | 第43页 |
(2) 与旅游业相结合,加大宣传力度 | 第43-44页 |
(3) 对盐城老虎鞋的保护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 | 第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结论 “留住手艺” | 第45-47页 |
附件 | 第47-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