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0-29页 |
| 第一章 梨轮纹病概述及其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 1 梨轮纹病的发生和危害 | 第11页 |
| 2 病害症状 | 第11-12页 |
| ·枝干症状 | 第11-12页 |
| ·果实症状 | 第12页 |
| ·叶片症状 | 第12页 |
| 3 梨轮纹病的病原真菌 | 第12页 |
| 4 梨轮纹病病原真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2-13页 |
| ·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器形成条件 | 第13页 |
| ·孢子萌发对温度和水分的要求条件 | 第13页 |
| 5 梨轮纹病的发病规律 | 第13-15页 |
| ·侵染来源 | 第13页 |
| ·传播和扩散 | 第13页 |
| ·侵染枝干的过程和发病诱因 | 第13-14页 |
| ·侵染果实的过程和果腐流行因素 | 第14页 |
| ·梨轮纹病的流行 | 第14-15页 |
| 6 梨轮纹病的防治 | 第15-17页 |
| ·加强栽培管理 | 第15页 |
| ·清除菌源 | 第15页 |
| ·药剂防治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生物防治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 第17-24页 |
| 1 生物防治的重要性 | 第17页 |
| 2 生物防治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 第17-24页 |
| ·生防细菌的开发利用 | 第18-21页 |
| ·芽孢杆菌(Bacillus) | 第18-20页 |
| ·假单胞菌(Pseudomonas) | 第20页 |
| ·放射性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 第20-21页 |
| ·生防放线菌的开发利用 | 第21-22页 |
| ·生防真菌的开发利用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芽孢杆菌生防机理的研究以及微生物化学药剂协同控病技术 | 第24-29页 |
| 1 芽孢杆菌的生防机理 | 第24-27页 |
| ·抗生作用 | 第24-25页 |
| ·溶菌作用 | 第25页 |
| ·空间和营养竞争 | 第25-26页 |
| ·诱导植物系统抗性 | 第26-27页 |
| 2 微生物化学协同控制病害 | 第27-29页 |
| 下篇研究内容 | 第29-62页 |
| 第一章 梨轮纹病拮抗细菌的分离纯化和室内拮抗试验 | 第31-37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2-37页 |
| ·材料 | 第32页 |
| ·样品 | 第32页 |
| ·病原菌 | 第32页 |
| ·培养基 | 第32页 |
| ·方法 | 第32-33页 |
| ·样品的采集 | 第32页 |
| ·细菌的分离纯化 | 第32-33页 |
| ·筛选指标的确定 | 第33页 |
| ·拮抗细菌的筛选 | 第3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5页 |
| ·分离结果的分析 | 第33页 |
| ·筛选结果 | 第33-34页 |
| ·筛选结果的分析 | 第34-35页 |
| 3 讨论 | 第35-37页 |
| 第二章 拮抗细菌对轮纹病菌在梨活体上危害的控制作用 | 第37-4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2页 |
| ·材料 | 第38页 |
| ·供试梨品种 | 第38页 |
| ·供试菌株 | 第38页 |
| ·实验仪器 | 第38页 |
| ·方法 | 第38-39页 |
| ·接种梨轮纹病菌 | 第38页 |
| ·接种拮抗细菌 | 第38页 |
| ·梨果的保存 | 第38页 |
| ·测定方法 | 第38-3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 ·对室内梨活体生防试验和平板拮抗试验结果的分析 | 第39-40页 |
| ·对始病时间的分析 | 第40页 |
| ·对病斑直径和腐烂率的分析 | 第40-41页 |
| 3 讨论 | 第41-42页 |
| 第三章 梨轮纹病拮抗细菌的分类鉴定 | 第42-52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2-47页 |
| ·材料 | 第43-44页 |
| ·供试菌株 | 第43页 |
| ·生理生化测定试剂 | 第43页 |
| ·DNA提取试剂 | 第43页 |
| ·琼脂糖凝胶电泳试剂 | 第43-44页 |
| ·培养基及培养液 | 第44页 |
| ·方法 | 第44-47页 |
| ·形态及生理生化测定 | 第44-45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5-46页 |
| ·PCR扩增16SrDNA序列 | 第46-47页 |
| ·DNA浓度的确定 | 第47页 |
| ·16SrDNA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47页 |
| 2 结果 | 第47-50页 |
| ·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 | 第47页 |
| ·生理生化特征 | 第47-48页 |
| ·拮抗细菌Nt4的16SrDNA全序列结果 | 第48-49页 |
|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49-50页 |
| 3 讨论 | 第50-52页 |
| 第四章 不同梨果品种、轮纹病菌以及芽孢杆菌之间的互作以及田间小区试验 | 第52-6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7页 |
| ·材料 | 第53-55页 |
| ·供试梨果品种 | 第53页 |
| ·供试田间试验梨树品种 | 第53-54页 |
| ·供试梨轮纹病致病菌菌株 | 第54页 |
| ·供试生防菌菌株 | 第54页 |
| ·实验仪器 | 第54页 |
| ·菌粉的制备 | 第54页 |
| ·悬浮液的制备 | 第54页 |
| ·复配剂的制备 | 第54页 |
| ·喷药时间 | 第54-55页 |
| ·方法 | 第55-57页 |
| ·室内不同梨品种、轮纹病菌以及芽孢杆菌之间的互作处理方法 | 第55-56页 |
| ·田间小区试验方法 | 第56-5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0页 |
| ·不同梨品种与不同生防拮抗菌间的互作反应结果 | 第57-58页 |
| ·不同梨品种与不同梨轮纹致病真菌间的互作反应结果 | 第58-59页 |
| ·田间小区试验结果 | 第59-60页 |
| 3 讨论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7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