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8页 |
三、完善之处 | 第8-9页 |
四、写作思路 | 第9页 |
五、写作意义 | 第9-10页 |
第一章 间接代理概述 | 第10-16页 |
第一节 间接代理的概念和特征 | 第10-12页 |
一、间接代理的概念 | 第10页 |
二、间接代理的特征 | 第10-12页 |
第二节 间接代理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12-16页 |
一、间接代理与委托合同的关系 | 第12-13页 |
二、间接代理与行纪的关系 | 第13-16页 |
第二章 间接代理的制度定位与调整方法——以两大法系为背景 | 第16-32页 |
第一节 间接代理在主要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规定 | 第16-24页 |
一、间接代理在德国法中的规定 | 第16-19页 |
二、间接代理在日本法中的规定 | 第19-21页 |
三、间接代理在法国法中的规定 | 第21-23页 |
四.间接代理在我国台湾地区民商事立法中的规定 | 第23-24页 |
五、本节综述 | 第24页 |
第二节 间接代理在英美法系中的制度安排 | 第24-30页 |
一、间接代理在英美法系国家中的制度定位 | 第24-27页 |
二、英美法中本人未被披露的代理的制度安排 | 第27-30页 |
三、本节综述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间接代理的制度定位与调整方法——以国际立法为背景 | 第32-40页 |
第一节 间接代理在《国际货物销售代理公约》中的制度定位和调整方法 | 第32-34页 |
一、间接代理在《代理公约》中的制度定位 | 第32-33页 |
二、间接代理在《代理公约》中的调整方法 | 第33-34页 |
三、小结 | 第34页 |
第二节 间接代理在《欧洲合同法原则》中的制度定位和调整方法 | 第34-37页 |
一、间接代理在《欧洲合同法原则》中的制度定位 | 第35页 |
二、间接代理在《欧洲合同法原则》中的调整方法 | 第35-36页 |
三、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节 间接代理在《国际商事通则》中的制度定位和调整方法 | 第37-39页 |
一、间接代理在《国际商事通则》中的制度定位 | 第37-38页 |
二、间接代理在《国际商事通则》中的调整方法 | 第38页 |
三、小结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间接代理在我国民事立法中的发展 | 第40-51页 |
第一节 我国《合同法》颁布之前的间接代理制度 | 第40-42页 |
一、《民法通则》中的间接代理 | 第40页 |
二、间接代理制度的发展——外贸代理的催化 | 第40-41页 |
三、《合同法》中间接代理产生的立法背景 | 第41-42页 |
第二节 我国《合同法》中的间接代理制度及评析 | 第42-51页 |
一、我国《合同法》中间接代理的相关规定 | 第42-43页 |
二、对我国《合同法》第402条的评析 | 第43-46页 |
三、对我国《合同法》第403条的评析 | 第46-49页 |
四、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间接代理在我国未来民法典中的设置 | 第51-60页 |
第一节 间接代理在民法典起草中的两种思路 | 第51-53页 |
一、梁慧星教授建议稿中的间接代理 | 第51-52页 |
二、王利明教授建议稿中的间接代理 | 第52-53页 |
第二节 间接代理在我国民法典中设置的构想 | 第53-60页 |
一、间接代理如何在民法典中设置所应明确的前提 | 第53-55页 |
二、对间接代理两种立法思路的评析 | 第55-57页 |
三、对未来民法典中间接代理的立法构想 | 第57-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书目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