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1页 |
符号表(缩略语) | 第11-2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21-22页 |
第二章 MRSA 对抗菌药物的耐药表型和基因型分析 | 第22-45页 |
1 材料 | 第22-24页 |
·菌株来源 | 第22-23页 |
·实验菌株 | 第22-23页 |
·质控菌株 | 第23页 |
·阳性对照菌 | 第23页 |
·试剂 | 第23页 |
·细菌培养基 | 第23页 |
·抗生素和消毒剂 | 第23页 |
·引物和PCR 试剂 | 第23页 |
·仪器 | 第23-24页 |
2. 方法 | 第24-29页 |
·最低抑菌浓度测定 | 第24-25页 |
·抗菌药物的配制 | 第24页 |
·含药琼脂的制备 | 第24页 |
·菌悬液的制备 | 第24页 |
·接种 | 第24-25页 |
·孵育 | 第25页 |
·结果判断 | 第25页 |
·PCR 扩增耐药基因 | 第25-27页 |
·普通肉汤的制备 | 第26页 |
·TE 缓冲液 | 第26页 |
·TAE 电泳缓冲液 | 第26页 |
·溴化乙锭(EB)贮存液 | 第26页 |
·基因DNA 模板液的提取 | 第26-27页 |
·PCR 扩增 | 第27页 |
·β-内酰胺酶的检测 | 第27-29页 |
·头孢硝噻酚的配制 | 第27页 |
·β-内酰胺酶的测定 | 第27-29页 |
·数据统计 | 第29页 |
3. 结果 | 第29-36页 |
·MRSA 对消毒防腐剂和抗生素的 MIC 值 | 第29页 |
·MRSA 的耐药率统计差别 | 第29-34页 |
·MRSA 的耐药基因和产β-内酰胺酶检测结果 | 第34页 |
·细菌同时携带耐药基因的情况 | 第34-35页 |
·mecA 基因和产β-内酰酶与β-内酰类抗生素耐药相关性 | 第35页 |
·庆大霉素的MIC 与aac (6’)/aph(2”)和aph (3’) Ⅲ基因的相关性 | 第35-36页 |
4. 讨论 | 第36-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第三章 绿茶浸出物对MRSA 的抗菌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45-74页 |
1. 材料 | 第45-47页 |
·菌株来源 | 第45页 |
·实验菌株 | 第45页 |
·质控菌株 | 第45页 |
·试剂 | 第45-46页 |
·细菌培养基 | 第45-46页 |
·试剂 | 第46页 |
·仪器 | 第46-47页 |
2. 方法 | 第47-56页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筛选 | 第47页 |
·苯唑西林溶液配制 | 第47页 |
·含药琼脂的配制 | 第47页 |
·菌液准备 | 第47页 |
·细菌接种 | 第47页 |
·细菌培养 | 第47页 |
·观察结果 | 第47页 |
·16株MRSA 和ATCC25923 的mecA 基因检测 | 第47-49页 |
·TE 缓冲液的配制 | 第47-48页 |
·DNA 的提取 | 第48页 |
·PCR 引物和扩增试剂 | 第48页 |
·PCR 扩增 | 第48页 |
·TAE 电泳缓冲液的配制 | 第48-49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49页 |
·β-内酰胺酶的测定 | 第49页 |
·头孢硝噻酚的配制 | 第49页 |
·β-内酰胺酶的测定 | 第49页 |
·茶叶浸出物和提取物对MRSA的MIC测定 | 第49-50页 |
·细菌的准备 | 第49页 |
·茶叶浸出物的配制 | 第49-50页 |
·茶叶提取物溶液的配制 | 第50页 |
·含药琼脂的制备 | 第50页 |
·菌液准备 | 第50页 |
·细菌接种 | 第50页 |
·孵育 | 第50页 |
·结果判断 | 第50页 |
·绿茶浸出物与抗生素合用对MRSA 的抑菌试验 | 第50-52页 |
·绿茶浸出物配制 | 第50页 |
·细菌准备 | 第50-51页 |
·细菌悬液的配制 | 第51页 |
·纸片准备 | 第51页 |
·M-H 琼脂的准备 | 第51页 |
·抗生素溶液的配制 | 第51页 |
·含菌平板的制作 | 第51页 |
·含药纸片的制作 | 第51页 |
·细菌培养 | 第51页 |
·抑菌圈的测定 | 第51-52页 |
·茶叶提取物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协同试验 | 第52-53页 |
·抗菌药物溶液的配制 | 第52页 |
·细菌准备 | 第52页 |
·细菌悬液的配制 | 第52页 |
·纸片准备 | 第52页 |
·M-H 琼脂的准备 | 第52页 |
·含菌平板的制作 | 第52页 |
·含药纸片的制作 | 第52页 |
·细菌培养 | 第52页 |
·抑菌圈的测定 | 第52-53页 |
·绿茶浸出物-NaCl 渗透试验 | 第53页 |
·绿茶浸出物准备 | 第53页 |
·细菌准备 | 第53页 |
·NaCl-绿茶浸出物-菌悬液制备 | 第53页 |
·比色 | 第53页 |
·曲线绘制 | 第53页 |
·绿茶-蒸馏水渗透试验 | 第53-54页 |
·绿茶浸出物准备 | 第53页 |
·细菌准备 | 第53页 |
·绿茶浸出物的菌悬液配制 | 第53-54页 |
·菌落计数 | 第54页 |
·曲线绘制 | 第54页 |
·HPLC 测定绿茶及其提取物对头孢唑啉在金葡菌菌体内蓄积的影响 | 第54-56页 |
·色谱条件 | 第54页 |
·配制液体 | 第54-55页 |
·实验分组 | 第55页 |
·样品处理 | 第55页 |
·标准曲线制作 | 第55-56页 |
·回收率测定 | 第56页 |
·精密度测定 | 第56页 |
3. 结果 | 第56-67页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筛选 | 第56页 |
·MRSA 和ATCC25923的mecA 基因检测 | 第56页 |
·β-内酰胺酶的测定 | 第56-57页 |
·茶叶浸出物和提取物 MRSA 的 MIC 测定 | 第57-58页 |
·茶叶浸出物对 MRSAMIC 结果 | 第57-58页 |
·茶叶提取物对 MRSAMIC 结果 | 第58页 |
·绿茶浸出液与抗生素合用MRSA 的抑菌试验 | 第58-59页 |
·茶叶提取物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协同试验 | 第59-60页 |
·MRSA 的绿茶浸出物-NaCl 渗透试验 | 第60页 |
·MRSA 的绿茶-蒸馏水渗透试验 | 第60-63页 |
·HPL 测定绿茶及其提取物对头孢唑啉在金葡菌菌体内蓄积的影响 | 第63-67页 |
·标准曲线 | 第63-64页 |
·MRSA 和ATCC 菌体内头孢唑啉的浓度 | 第64-67页 |
4. 讨论 | 第67-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第四章 ECg/EGC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 MRSA的协同抗菌机制研究 | 第74-94页 |
1. 材料 | 第74-75页 |
·菌株来源 | 第74页 |
·实验菌株 | 第74页 |
·质控菌株 | 第74页 |
·试剂 | 第74-75页 |
·细菌培养基 | 第74-75页 |
·绿茶和试验所用的药物 | 第75页 |
·试验仪器 | 第75页 |
2. 方法 | 第75-84页 |
·ECg、EGCg 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协同试验 | 第75-78页 |
·ECg E、GCg 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MIC 测定 | 第75-76页 |
·ECg/EGCg 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协同试验 | 第76-78页 |
·RT- PCR 技术检测基因lytM、lgrA 的表达变化 | 第78-79页 |
·细菌培养 | 第78页 |
·RNA 的提取 | 第78页 |
·cDNA 第一链的合成 | 第78页 |
·PCR 的扩增 | 第78-79页 |
·TAE 电泳缓冲液配制 | 第79页 |
·DNA 电泳 | 第79页 |
·定量比较 | 第79页 |
·WB 法测定EGCgMRSA 的PBP2a 蛋白的影响 | 第79-83页 |
·EGCg 对MRSA 的自溶酶影响 | 第83-84页 |
·热杀灭菌的制备 | 第83页 |
·自溶酶的提取 | 第83页 |
·自溶酶的电泳 | 第83页 |
·自溶酶缓冲液的配制 | 第83页 |
·自溶酶的孵育 | 第83-84页 |
·胶的染色和扫描 | 第84页 |
·EGg/EGCg 对金葡菌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 | 第84页 |
·β-内酰胺酶的制备 | 第84页 |
·ECg、EGCg 和三唑巴坦对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 | 第84页 |
·计算作图 | 第84页 |
3. 实验结果 | 第84-90页 |
·ECg、EGCg 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协同试验 | 第84-85页 |
·RT- PCR 技术检测基因lytM、lgrA 的表达变化 | 第85-88页 |
·Western blot 法测定EGCgMRSAPBP2a 蛋白的影响 | 第88-89页 |
·EGCg 对 MRSA 自溶酶的影响 | 第89页 |
·EGCg/ECg 对金葡菌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 | 第89-90页 |
4. 讨论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第五章 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抑制金葡菌四环素外排泵研究 | 第94-108页 |
1. 材料 | 第94-95页 |
·菌株来源 | 第94页 |
·实验菌株 | 第94页 |
·质控菌株 | 第94页 |
·实验仪器 | 第94-95页 |
·试剂 | 第95页 |
·细菌培养基 | 第95页 |
·试验试剂 | 第95页 |
2. 方法 | 第95-100页 |
·ECg E、GCg 和四环素的MIC 测定 | 第95-96页 |
·细菌的准备 | 第95页 |
·MH 肉汤的配制 | 第95页 |
·ECg、EGCg 和四环素储备液的配制 | 第95-96页 |
·抗生素溶液的稀释 | 第96页 |
·细菌接种 | 第96页 |
·细菌培养 | 第96页 |
·结果观察 | 第96页 |
·ECg 与四环素的协同试验 | 第96-97页 |
·细菌准备 | 第96页 |
·MH 肉汤的配制 | 第96-97页 |
·ECg 和四环素储备液的配制 | 第97页 |
·抗生素溶液的稀释 | 第97页 |
·细菌接种 | 第97页 |
·细菌培养 | 第97页 |
·结果观察 | 第97页 |
·TetK 耐药泵阳性和阴性株的筛选 | 第97-99页 |
·TE 缓冲液的配制 | 第97页 |
·DNA 的提取 | 第97-98页 |
·PCR 扩增 | 第98页 |
·TAE 电泳缓冲液的配制 | 第98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98-99页 |
·荧光法测定ECg 和EGCg 对tetK 外排泵的抑制作用 | 第99-100页 |
·镁离子缓冲液配制 | 第99页 |
·ECg和EGCg对金葡菌tetK外排泵的影响 | 第99页 |
·ECg 和EGCg 对原生质金葡菌tetK 外排泵的影响 | 第99页 |
·去ECg/EGCg后tetK 外排泵对四环素的外排作用 | 第99-100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00-104页 |
·ECg 和四环素对 MRSA 的协同抗菌作用 | 第100页 |
·TetK 耐药泵阳性和阴性株的筛选 | 第100-101页 |
·荧光法测定ECg/EGCgtet 外排泵的抑制作用 | 第101-104页 |
·ECG/EGCG 对细胞壁完整的金葡菌的tetK 外排泵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ECg/EGCg 对除细胞壁的金葡菌的tetK 外排泵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去ECg/EGCg 后tetK 外排泵对四环素外排作用 | 第103-104页 |
4. 讨论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8页 |
结论 | 第108-109页 |
综述 | 第109-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8页 |
本人简历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