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江河口区的地下水输入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1.前言 | 第12-2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4-19页 |
| ·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19-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 2.研究区概况 | 第21-25页 |
| ·地理位置 | 第21页 |
| ·地形地貌特征 | 第21-23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3页 |
| ·气候水文 | 第23-25页 |
| 3.研究方法 | 第25-32页 |
| ·样品采集 | 第25-26页 |
| ·镭同位素的富集 | 第26-27页 |
| ·镭同位素的测量 | 第27-30页 |
| ·~(224)Ra放射性活度测量 | 第28-29页 |
| ·~(226)Ra放射性活度测量 | 第29-30页 |
| ·河水悬浮颗粒中镭的解吸实验 | 第30页 |
| ·表层沉积物再悬浮颗粒中镭的解吸实验 | 第30-31页 |
| ·表层沉积物中镭的扩散实验 | 第31-32页 |
| 4.镭的质量平衡模型 | 第32-55页 |
| ·河口区水体中溶解的Ra | 第32-34页 |
| ·构建镭质量平衡模型 | 第34-35页 |
| ·镭的汇项的量化 | 第35-38页 |
| ·镭的放射性衰变 | 第35-38页 |
| ·径流和退潮输出的镭 | 第38页 |
| ·镭的源项的量化 | 第38-55页 |
| ·河流输入的镭 | 第38-39页 |
| ·河流悬浮颗粒解吸的镭 | 第39-40页 |
| ·沉积物扩散的镭 | 第40-49页 |
| ·沉积物再悬浮解吸的镭 | 第49-51页 |
| ·涨潮输入河口的镭 | 第51-52页 |
| ·SGD输入的镭 | 第52-55页 |
| 5.地下水的输入评价 | 第55-57页 |
| 6.营养盐的输入评价 | 第57-60页 |
| ·采样方法及样品处理分析 | 第57-58页 |
| ·营养盐向海输送量 | 第58-60页 |
| 7.结论 | 第60-63页 |
| ·主要结论 | 第60-61页 |
|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61-62页 |
| ·不足之处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