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第三节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6-24页 |
| 第一节 地理位置 | 第16-17页 |
| 第二节 地形地貌特征 | 第17-18页 |
| 第三节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8-19页 |
| 第四节 气候水文状况 | 第19-24页 |
| 1.气候条件 | 第19-20页 |
| 2.潮汐 | 第20页 |
| 3.潮流 | 第20-21页 |
| 4.余流 | 第21页 |
| 5.波浪 | 第21页 |
| 6.径流 | 第21-22页 |
| 7.沿岸流 | 第22-23页 |
| 8.台湾海峡暖流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研究材料与分析方法 | 第24-31页 |
| 第一节 研究材料 | 第24页 |
| 第二节 分析方法 | 第24-31页 |
| 1.粒度分析 | 第24-27页 |
| 2.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 第27页 |
| 3.粒度参数分析 | 第27-28页 |
| 4.因子分析 | 第28-29页 |
| 5.聚类分析 | 第29-31页 |
| 第四章 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沉积类型 | 第31-45页 |
| 第一节 粒度组成及分布 | 第32-34页 |
| 1.砂粒级百分含量分布 | 第32-33页 |
| 2.粉砂粒级百分含量分布 | 第33页 |
| 3.粘土粒级百分含量分布 | 第33-34页 |
| 第二节 沉积物类型及特征 | 第34-39页 |
| 1.粉砂质砂(TS) | 第34-36页 |
| 2.砂(S) | 第36页 |
| 3.砂质粉砂(ST) | 第36-39页 |
| 4.粘土质粉砂(YT) | 第39页 |
| 5.砂粉砂粘土(STY) | 第39页 |
| 第三节 粒度参数特征 | 第39-43页 |
| 1.平均粒径Mz | 第40-41页 |
| 2.标准偏差σ_1 | 第41页 |
| 3.偏度S_k | 第41-42页 |
| 4.峰度K_G | 第42-43页 |
| 第四节 小结 | 第43-45页 |
| 第五章 表层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分布规律 | 第45-61页 |
| 第一节 常、微量元素含量分布特征 | 第45-51页 |
| 1.常量元素含量分布 | 第45-49页 |
| 2.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 第49-51页 |
| 第二节 元素的相关性及其地质意义 | 第51-55页 |
| 第三节 富集因子 | 第55-56页 |
| 第四节 元素的粒度效应 | 第56-58页 |
| 第五节 元素与Al_2O_3比值及其地质意义 | 第58-59页 |
| 第六节 小结 | 第59-61页 |
| 第六章 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沉积动力环境的指示 | 第61-75页 |
| 第一节 沉积物粒度特征的环境指示作用 | 第61-67页 |
| 1.思路方法 | 第61页 |
| 2.分区结果 | 第61-66页 |
| 3.粒度散点图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 第66-67页 |
| 第二节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环境指示作用 | 第67-73页 |
| 1.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区 | 第67-69页 |
| 2.元素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 第69-73页 |
| 第三节 小结 | 第73-75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 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和已发表的论文 | 第81-82页 |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