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3页 |
|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 1 生物入侵与生物防治 | 第13-14页 |
| ·生物入侵与控制 | 第13页 |
| ·生物防治的概念、分类及其应用 | 第13-14页 |
| ·生物防治的理论基础—天敌逃逸假说 | 第14页 |
| 2 利用病原真菌进行生物防治杂草的利弊及应用范例 | 第14-17页 |
| ·真菌除草的利弊 | 第14-15页 |
| ·国内外主要应用的真菌除草剂 | 第15-16页 |
| ·真菌源的除草活性化合物 | 第16-17页 |
| 3 利用病原真菌生物防治杂草的策略及途径 | 第17-20页 |
| ·应用病原真菌防治杂草的策略 | 第17页 |
| ·应用病原真菌防治杂草的途径 | 第17-20页 |
| 4 问题与展望 | 第20-23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20页 |
| ·发展前景展望 | 第20-23页 |
| 引言 | 第23-25页 |
| 第一章 臭椿白粉病的诊断及病原菌鉴定 | 第25-3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 ·病样采集及培养基制备 | 第25-26页 |
|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 ·实验试剂 | 第26页 |
| ·致病性试验与菌种纯化保存 | 第26页 |
| ·症状学观察 | 第26页 |
|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 第26-27页 |
|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7-2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5页 |
| ·臭椿白粉病的症状 | 第28页 |
| ·臭椿白粉菌的形态特征与鉴定 | 第28-31页 |
| ·臭椿白粉菌rDNA ITS区段PCR扩增结果与病菌鉴定 | 第31-35页 |
| 第二章 臭椿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与侵染条件测定 | 第35-4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 ·几种环境因素与臭椿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关系 | 第36-38页 |
| ·几种因素对白粉菌分生孢子侵染臭椿的影响 | 第38-40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臭椿白粉病田间致病力测定及发生动态调查 | 第41-4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 ·臭椿苗 | 第42页 |
| ·试验田 | 第42页 |
| ·供试菌株 | 第42页 |
| ·臭椿白粉菌田间致病力测定 | 第42-43页 |
| ·臭椿白粉病野外发生动态调查及模型拟合 | 第43页 |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4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7页 |
| ·臭椿白粉菌田间致病力测定 | 第43-45页 |
| ·臭椿白粉病野外发生动态 | 第45-47页 |
| ·臭椿白粉病病情指数拟合模型 | 第47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臭椿炭疽病诊断及病原菌鉴定 | 第49-57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9-51页 |
| ·实验材料 | 第49-50页 |
|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5页 |
| ·病害症状 | 第51页 |
| ·病原菌分离纯化与致病性测定 | 第51-53页 |
|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与鉴定 | 第53-54页 |
| ·病原菌的rDNA ITS区段PCR扩增结果与病菌鉴定 | 第54-55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5-57页 |
| 第五章 臭椿炭疽病菌主要生物学特性测定 | 第57-6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 ·供试菌株 | 第57页 |
| ·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57页 |
| ·碳源、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7-58页 |
| ·温度对菌丝生长、产孢及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58页 |
| ·pH值对菌丝生长、产孢及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58页 |
| ·不同光照菌丝生长、产孢及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58页 |
| ·湿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58页 |
| ·分生孢子致死温度的测定 | 第58-5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3页 |
| ·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59页 |
| ·病原菌对不同碳、氮源的利用 | 第59-60页 |
| ·温度对菌丝生长、产孢及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60-61页 |
| ·pH值对菌丝生长、产孢及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61-62页 |
| ·不同光照菌丝生长、产孢及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62页 |
| ·湿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62-63页 |
| ·分生孢子致死温度的测定 | 第63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63-65页 |
| 第六章 两种臭椿致病菌的寄主范围与安全性测定 | 第65-7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5-67页 |
| ·寄主谱的建立 | 第65页 |
| ·病原菌的准备 | 第65-66页 |
| ·供试植物的准备 | 第66页 |
| ·白粉菌接种方法 | 第66页 |
| ·炭疽菌接种方法 | 第66-6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7-69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69-71页 |
| 论文总结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86页 |
| 附录A:两种病原菌BLAST比对 | 第81-83页 |
| 附录B:美国当地生物防治臭椿安全性测定寄主谱 | 第83-85页 |
| 附录C:榛球针壳形态特征手绘图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