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一、诉之利益的概述 | 第13-25页 |
(一) 诉之利益的产生 | 第13-14页 |
(二) 诉之利益的内涵 | 第14-17页 |
1. 大陆法系国家中诉之利益的内涵 | 第14-15页 |
2. 英美法系国家中诉之利益的内涵 | 第15-16页 |
3. 我国法学界关于诉之利益的内涵 | 第16-17页 |
(三) 诉之利益的性质 | 第17-18页 |
(四) 诉之利益的功能 | 第18-20页 |
1. 纠纷进入诉讼的“度量衡” | 第18-19页 |
2. 弥补实体权利漏洞,创设新的民事权利 | 第19-20页 |
(五) 诉之利益的实质 | 第20-25页 |
1. “利益”之哲学涵义 | 第20-21页 |
2. 诉之利益的实质 | 第21-22页 |
3. 多种利益之间的考察 | 第22-25页 |
二、诉之利益的作用 | 第25-35页 |
(一) 诉之利益对案件受理程序中当事人“处分原则”的弥补 | 第26-28页 |
(二) 诉之利益对受诉范围缺陷的弥补 | 第28-31页 |
(三) 诉之利益对诉讼目的形成的弥补 | 第31-32页 |
(四) 诉之利益对诉讼主体权利保障的弥补 | 第32-35页 |
1. 对当事人制度的弥补 | 第33-34页 |
2. 对法官创设权利作用的弥补 | 第34-35页 |
三、诉之利益的评价标准 | 第35-44页 |
(一) 诉之利益主体之间利益的评价 | 第36-39页 |
1. 诉讼价值中的主体与客体 | 第36-38页 |
2. 当事人利益主导诉之利益体系 | 第38-39页 |
(二) 当事人诉之利益的评价 | 第39-44页 |
1. 原理性权利 | 第40-41页 |
2. 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念 | 第41-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