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24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8页 |
·军堡发展演变 | 第9-13页 |
·长城修筑始末 | 第13-16页 |
·小结 | 第16-18页 |
·提出问题 | 第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进一步掌握陕北地区的堡寨进筑情况 | 第18-19页 |
·加深对长城及其军事聚落的关系的认识 | 第19页 |
·对今天小城镇的发展有社会现实意义 | 第19-20页 |
·研究框架 | 第20页 |
·研究成果 | 第20-23页 |
·宋代陕北城寨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明代陕北长城本体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明长城军事聚落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史料的搜集及整合 | 第23页 |
·实地调研加深认知 | 第23页 |
·时间空间纵横比较 | 第23页 |
·多学科领域交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宋明边境防御体系概况 | 第24-37页 |
·陕北地区概况 | 第24-25页 |
·宋夏陕北地区堡寨防御体系概况 | 第25-31页 |
·行政建置 | 第25-27页 |
·堡寨政策 | 第27-29页 |
·乡兵制与屯田 | 第29-31页 |
·明代陕北地区九边防御体系概况 | 第31-36页 |
·“九边十一镇”防御体系 | 第31-33页 |
·明延绥镇概况 | 第33-34页 |
·都司卫所制度 | 第34-36页 |
·章节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宋明军堡防御体系的历史形成过程及其分布规律 | 第37-53页 |
·宋夏对峙时期堡寨修筑 | 第37-45页 |
·宋城寨堡的历史形成过程 | 第37-41页 |
·宋城寨堡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变化 | 第41-43页 |
·宋进筑性防御及堡寨功能转变 | 第43-45页 |
·明代堡寨 | 第45-51页 |
·长城与军事聚落的的建筑历史形成过程 | 第45-47页 |
·榆林镇堡寨分布规律及其变动 | 第47-50页 |
·军堡的层级性防御及与长城构成大纵深防御体系 | 第50-51页 |
·章节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宋明堡寨防御体系的防御性特征 | 第53-70页 |
·军堡的选址与地形的关系 | 第53-59页 |
·河谷地带,控扼川原 | 第55-56页 |
·据险修寨,以夺其地 | 第56-58页 |
·倚山带水,兼顾水源 | 第58-59页 |
·堡的选址受其他因素影响 | 第59-63页 |
·受作战距离对军堡选址的制约 | 第59-61页 |
·堡寨功能对军堡选址的影响 | 第61-62页 |
·长城的选址对军堡的选址有直接影响 | 第62-63页 |
·城寨规模与内部构成要素 | 第63-68页 |
·城寨规模 | 第63-66页 |
·外部形态与内部构造 | 第66-68页 |
·章节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宋明两代堡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第70-76页 |
·宋明两代军堡的修筑对区域的影响 | 第70-75页 |
·促进区域道路网的形成 | 第70-71页 |
·对西北边境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 第71-72页 |
·促进区域中心的形成 | 第72-75页 |
·章节小结 | 第75-76页 |
结语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