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动物学论文--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论文

道路侧沟对黑眶蟾蜍幼体逃生能力的影响初探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11页
1 引言第11-15页
   ·选题依据第11-12页
     ·两栖类的研究意义第11页
     ·侧沟对两栖类的致死影响第11-12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13页
     ·国外研究进展第12页
     ·国内研究进展第12-13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页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第13-15页
     ·研究内容第13-14页
     ·技术路线第14页
     ·创新点第14-15页
2 实验区域自然概况第15-17页
   ·气候状况第15-16页
   ·植被类型第16页
   ·土地利用现状第16-17页
3 研究方法第17-23页
   ·茜坑水库侧沟类型调查第17-18页
     ·调查时间第17页
     ·调查地点第17-18页
     ·调查指标第18页
     ·数据获取方法第18页
   ·茜坑水库两栖种类调查第18-20页
     ·调查时间第18页
     ·调查地点第18-19页
     ·调查方法第19-20页
   ·野外放生实验第20-21页
     ·实验时间第20页
     ·实验地点第20页
     ·实验材料第20页
     ·实验设计第20-21页
   ·室内控制实验第21-22页
     ·实验材料第21页
     ·黑眶蟾蜍最大跳远距离实验第21页
     ·黑眶蟾蜍最大跳跃高度实验第21页
     ·黑眶蟾蜍最大倾角攀附实验第21-22页
   ·数据分析方法第22-23页
4 结果与分析第23-31页
   ·侧沟类型调查结果与分析第23-24页
   ·库区两栖类调查第24页
   ·野外放生实验结果与分析第24-28页
     ·侧沟深度对蟾蜍逃出率的影响第25页
     ·有无植被入侵状况下侧沟对蟾蜍逃出率的影响第25-27页
     ·侧沟边坡倾角对蟾蜍逃出率的影响第27-28页
     ·侧沟壁粗糙度对蟾蜍的影响第28页
   ·室内控制实验结果与分析第28-31页
     ·黑眶蟾蜍最大跳远能力实验第28页
     ·黑眶蟾蜍最大跳跃高度实验第28-29页
     ·黑眶蟾蜍最大倾角攀附能力实验第29-31页
5 结论第31-33页
参考文献第33-38页
附录第38-40页

论文共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遗传算法和位置特异性得分矩阵的动态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识别方法
下一篇:一株中度嗜盐菌的分离、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