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引言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1-12页 |
·论文结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人眼基本视觉特性 | 第13-21页 |
·引言 | 第13页 |
·人眼的生理结构 | 第13页 |
·人眼视觉(HVS)特性研究 | 第13-17页 |
·客观亮度与主观亮度感觉 | 第13-14页 |
·视觉掩盖效应 | 第14-16页 |
·结构化特性 | 第16-17页 |
·数字图像的三基色原理 | 第17-20页 |
·三基色原理的概念 | 第17-18页 |
·颜色模型RGB和YUV的转换 | 第18-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 第21-35页 |
·图像质量评价方法分类 | 第21-24页 |
·图像的主观评价方法 | 第21-22页 |
·图像的客观评价方法 | 第22-24页 |
·基于结构相似性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方法 | 第24-34页 |
·基于结构相似性的图像评价方法原理 | 第24-27页 |
·基于结构相似性的图像评价方法程序实现 | 第27-30页 |
·OpenCV简介 | 第30-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H.264标准视频编解码器编解码质量客观评价方法 | 第35-57页 |
·H.264视频压缩标准介绍 | 第35-41页 |
·H.264编解码结构 | 第35-37页 |
·H.264关键技术 | 第37-39页 |
·H.264技术的优点及应用 | 第39-41页 |
·视频编解码器编解码质量客观评价方法的原理 | 第41-42页 |
·视频源的选择 | 第42-43页 |
·视频采集系统 | 第43-45页 |
·视频编解码器编解码质量客观评价方法的实现 | 第45-48页 |
·评价指标 | 第48-51页 |
·延迟帧数 | 第49页 |
·延迟时间 | 第49-50页 |
·原始视频和编解码后视频的相似度 | 第50-51页 |
·丢帧数 | 第51页 |
·H.264标准编解码器质量评价方法有效性验证 | 第51-54页 |
·本章小节 | 第54-57页 |
第五章 系统设计 | 第57-61页 |
·系统介绍及总体构成图 | 第57-58页 |
·程序运行结构示意图 | 第58-61页 |
·系统主界面 | 第58-59页 |
·信号源配置界面 | 第59-60页 |
·码流设置界面 | 第60-61页 |
结束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