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 水华简介 | 第11-12页 |
2 水华的危害 | 第12-13页 |
3 水华的治理方法 | 第13-18页 |
·物理方法 | 第13-15页 |
·化学方法 | 第15-16页 |
·植物化感作用 | 第16页 |
·生物控藻 | 第16-18页 |
·物理及化学除藻相结合 | 第18页 |
4 本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抗菌防臭纤维织物杀藻研究 | 第20-29页 |
1 前言 | 第20-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实验藻种 | 第21页 |
·抗菌防臭纤维织物 | 第21页 |
·培养基 | 第21页 |
·试剂 | 第21页 |
·主要仪器 | 第21-22页 |
·杀藻效率测试 | 第22页 |
·抗菌防臭纤维织物鱼类急性毒性测试 | 第2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7页 |
·抗菌防臭纤维织物对铜绿微囊藻DS杀藻效果 | 第22-23页 |
·抗菌防臭纤维织物对铜绿微囊藻7820杀藻效果 | 第23-24页 |
·抗菌防臭纤维织物对鱼腥藻杀藻效果 | 第24页 |
·抗菌防臭纤维织物对鲍氏织线藻杀藻效果 | 第24-25页 |
·抗菌防臭纤维织物对莱茵衣藻杀藻效果 | 第25页 |
·抗菌防臭纤维织物对斜生栅藻杀藻效果 | 第25-26页 |
·抗菌防臭纤维织物耐用性 | 第26页 |
·小型试验池野生水华藻杀灭试验 | 第26-27页 |
·鱼类急性毒理测试 | 第27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抗菌杀藻活性炭的制备及杀藻研究 | 第29-39页 |
1.前言 | 第2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实验藻种 | 第29-30页 |
·抗菌杀藻活性炭制备 | 第30页 |
·抗菌杀藻活性炭杀藻研究 | 第30页 |
·抗菌杀藻活性炭鱼类急性毒性测试 | 第30-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8页 |
·抗菌杀藻活性炭 | 第31-32页 |
·抗菌杀藻活性炭对铜绿微囊藻DS种杀藻效果 | 第32页 |
·抗菌杀藻活性炭对铜绿微囊藻7820种杀藻效果 | 第32-33页 |
·抗菌杀藻活性炭对鱼腥藻杀藻效果 | 第33-34页 |
·抗菌杀藻活性炭对鲍氏织线藻杀藻效果 | 第34-35页 |
·抗菌杀藻活性炭对莱茵衣藻杀藻效果 | 第35页 |
·抗菌杀藻活性炭对斜生栅藻杀藻效果 | 第35-36页 |
·抗菌杀藻活性炭杀藻剂量 | 第36-37页 |
·活性炭目数对抗菌杀藻活性炭杀藻影响 | 第37-38页 |
·抗菌杀藻活性炭鱼类急性毒理测试 | 第38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附录 羊轮状病毒LLR nsp4,nsp5基因的克隆及进化分析 | 第42-55页 |
1 前言 | 第4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2-45页 |
·羊轮状病毒 | 第42页 |
·引物 | 第42-43页 |
·实验试剂 | 第43页 |
·实验仪器 | 第43页 |
·抽提羊轮状病毒液中的RNA | 第43页 |
·羊轮状病毒的PAGE检测 | 第43页 |
·RT-PCR扩增羊轮状病毒nsp4、nsp5基因 | 第43-44页 |
·将RT-PCR产物的克隆 | 第44页 |
·质粒的提取 | 第44页 |
·PCR检测重组质粒 | 第44-45页 |
3.结果 | 第45-51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45页 |
·羊轮状病毒nsp4、5基因的扩增、克隆及检测 | 第45-48页 |
·测序结果 | 第48-51页 |
4 讨论 | 第5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
在读期间所获科研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