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3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8页 |
·"三合结构"理论的形成和特点 | 第16-19页 |
·"三合结构"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三合结构"理论内容 | 第17-19页 |
·作物生长模型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模型总体进展 | 第19-21页 |
·国内作物模型发展进展 | 第21-22页 |
·生态因子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 第22-26页 |
·玉米与气候生态因素关系的研究 | 第22-26页 |
·玉米生态气候条件研究 | 第26页 |
·农业信息化的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8-29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二章 自动气象站的数据传输系统设计 | 第30-38页 |
·整体结构简介 | 第30-34页 |
·气象站传感器系统 | 第30-32页 |
·气象站主机结构及模块简介 | 第32-34页 |
·气象站数据采集流程 | 第34-35页 |
·气象信息处理软件 | 第35-38页 |
第三章 春玉米群体净同化率(NAR)动态变化特征及定量化分析 | 第38-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6页 |
·春玉米群体净同化率(NAR)动态变化趋势 | 第40页 |
·春玉米群体相对NAR模型的建立 | 第40-43页 |
·春玉米群体相对NAR模型的筛选 | 第40-41页 |
·春玉米群体相对NAR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春玉米群体相对NAR模型验证 | 第42-43页 |
·春玉米群体平均相对NAR(MNAR_R)的计算及检验 | 第43-46页 |
·春玉米群体MNAR_R的计算 | 第43-44页 |
·春玉米群体MNAR_R的检验 | 第44-46页 |
第四章 作物高产群体干物质积累(DMA)动态模型的构建及生长特性分析 | 第46-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3页 |
·春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DMA)变化规律 | 第47-48页 |
·作物相对化DMA动态模型的建立 | 第48-50页 |
·相对化DMA动态模型的检验 | 第50-51页 |
·相对化DMA动态模型的生长特性分析 | 第51-53页 |
第五章 生态因子校正模型的建立以及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应用 | 第53-68页 |
·生态因子校正模型的建立 | 第54-59页 |
·温度校正模型 | 第54-55页 |
·日照时数校正模型的建立 | 第55-56页 |
·光合有效辐射校正模型的建立 | 第56-57页 |
·水分校正模型的建立 | 第57-59页 |
·各地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59-62页 |
·模型验证 | 第62-68页 |
·干物质积累模型验证 | 第62-63页 |
·叶面积指数模型验证 | 第63-65页 |
·净同化率模型验证 | 第65-68页 |
第六章 我国光温生产潜力的分析及超高产理论产量指标的制定 | 第68-79页 |
·作物生产潜力的估算方法 | 第68-7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0-79页 |
·超高产地区生产潜力当量的分析 | 第70-73页 |
·我国高产区作物超高产指标的制定 | 第73-75页 |
·不同时期高产区产量开发潜力 | 第75-77页 |
·实现不同产量层次的技术途径 | 第77-79页 |
第七章 春玉米不同产量群体叶面积指数动态特征与生态因子资源量的分配特点 | 第79-8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9-8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1-88页 |
·年际间农业气候生态资源比较 | 第81页 |
·气候生态因素对春玉米群体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第81-84页 |
·年际间春玉米群体LAI变化规律 | 第81-83页 |
·相对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模型 | 第83-84页 |
·春玉米群体生态因子资源量的分配规律 | 第84-86页 |
·春玉米超高产群体不同叶面积指数层次生态因子资源量的分配特点 | 第86-88页 |
第八章 气候生态因子对"三合结构"产量性能方程构成指标的影响及量化分析 | 第88-9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8-96页 |
·年际间产量性能方程各指标存在的差异以及生态资源比较 | 第88-90页 |
·产量性能方程各指标年际间比较 | 第88-89页 |
·年际间农业气候生态资源比较 | 第89-90页 |
·生态因素与产量性能方程构成指标的关系 | 第90-93页 |
·生态因素对产量性能方程构成指标的影响 | 第90-92页 |
·生态因素对产量的影响 | 第92-93页 |
·产量性能方程构成指标对产量的影响 | 第93-96页 |
·物质生产指标对产量的贡献 | 第93-94页 |
·产量构成指标对产量的贡献 | 第94-96页 |
第九章 专家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 第96-101页 |
·模型的实现的主要模块流程图 | 第96-97页 |
·气象资料来源 | 第97页 |
·程序的输入输出 | 第97-99页 |
·专家系统的优点 | 第99-101页 |
第十章 讨论 | 第10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一作者)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