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8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环己烷的非催化氧化研究 | 第12-13页 |
·环己烷的光催化氧化研究 | 第13-15页 |
·环己烷的均相催化氧化研究 | 第15-18页 |
·Gif 体系的研究 | 第15-16页 |
·仿生催化 | 第16-17页 |
·金属配合物和硼酸催化剂的研究 | 第17-18页 |
·环己烷的多相催化氧化研究 | 第18-21页 |
·纳米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 第18-19页 |
·负载型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 第19页 |
·硅基多孔材料催化剂 | 第19-21页 |
·磷铝分子筛的发展研究 | 第21-22页 |
·氧化剂的选择 | 第22-24页 |
·过氧化物(H_20_2 和叔丁基过氧化氢) | 第22-23页 |
·臭氧 | 第23页 |
·空气/0_2 | 第23-24页 |
·开发新型高性能催化剂的必要性 | 第24页 |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24-28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8-34页 |
·实验主要原料和试剂 | 第28-29页 |
·催化剂制备主要设备及表征设备 | 第29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9-30页 |
·Ti-M-O 系列纳米催化剂的制备 | 第29页 |
·掺杂Co 和Mn 的金属磷铝酸盐催化剂的制备 | 第29-30页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0-31页 |
·环己烷的催化氧化实验 | 第31-34页 |
·环己烷的光催化氧化 | 第31-32页 |
·环己烷的温和氧化反应 | 第32页 |
·环己烷氧化产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 第32-34页 |
第3章 环己烷的光催化氧化结果与讨论 | 第34-43页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4-40页 |
·不同的金属离子掺杂的Ti0_2 的XRD 图谱 | 第34-35页 |
·孔隙织构特征 | 第35-36页 |
·Zn-Ti-O 系列催化剂的XRD 图谱 | 第36-37页 |
·Zn-Ti-O 系列催化剂N_2 低温吸附-脱附 | 第37-38页 |
·Zn-Ti-O 系列催化剂紫外可见光图谱 | 第38-39页 |
·Zn-Ti-O 系列催化剂的TEM 图谱 | 第39-40页 |
·介孔结构 Zn-Ti 氧化物的形成机理 | 第40页 |
·光催化氧化反应 | 第40-42页 |
·不同催化剂的反应现象和反应结果 | 第40-41页 |
·Zn-Ti-O 系列的催化剂的催化反应结果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环己烷的温和氧化结果与讨论 | 第43-58页 |
·催化剂材料的XRD 表征 | 第43-45页 |
·不同的晶化温度催化剂的XRD 谱图 | 第43-44页 |
·不同金属离子(Co+Mn)总摩尔含量的催化剂的XRD 谱图 | 第44-45页 |
·催化剂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45-47页 |
·不同Co/(Co+Mn)比例的CoMnAPO 催化剂的紫外-可见图谱 | 第45-46页 |
·不同的晶化温度的CoMnAPO 催化剂的紫外-可见图谱 | 第46-47页 |
·催化剂材料的红外光谱图分析 | 第47-48页 |
·原子吸收对金属离子含量的测定 | 第48页 |
·不同制备条件的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 第48-51页 |
·金属离子(Co+Mn)总摩尔含量不同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9页 |
·不同晶化温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9-50页 |
·钴锰配比不同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0-51页 |
·环己烷催化氧化条件的优化 | 第51-56页 |
·反应温度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 第52-53页 |
·物料比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 第53-54页 |
·引发剂的量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 第54页 |
·氧气流速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 第54-55页 |
·反应时间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 第55-56页 |
·催化剂重复使用的稳定性 | 第56页 |
·小结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