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导论 | 第9-12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研究的思路 | 第10-11页 |
| ·本文的思路 | 第10页 |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0页 |
| ·本文的篇章结构 | 第10-11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 2 产品质量监管理论回顾 | 第12-19页 |
| ·产品质量监管概述 | 第12-14页 |
| ·产品质量的有关概念 | 第12-13页 |
| ·产品质量监管的含义 | 第13-14页 |
| ·产品责任和产品质量责任的含义和区别 | 第14页 |
| ·产品质量监管的相关理论 | 第14-19页 |
| ·质量管理理论 | 第14-16页 |
| ·政府规制理论 | 第16-17页 |
| ·法经济学对对产品质量监管的相关论述 | 第17页 |
|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7-19页 |
| ·非对称信息博弈论 | 第19页 |
| 3 我国产品质量监管体制历史沿革和存在问题 | 第19-35页 |
| ·我国政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的演变 | 第19-21页 |
| ·我国产品质量法律体系概述 | 第21-22页 |
| ·我国产品质量监管方式 | 第22-25页 |
| ·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度 | 第22-23页 |
| ·行政许可 | 第23-24页 |
| ·质量认证制度 | 第24页 |
| ·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 | 第24-25页 |
| ·产品质量监管的博弈分析 | 第25-28页 |
| ·我国现阶段产品质量监管体制存在问题分析 | 第28-35页 |
| ·监管主体多元化,且职责不清,影响监管效率 | 第28-30页 |
| ·依法行政有待加强 | 第30-31页 |
| ·标准滞后、有效监管的问题 | 第31-33页 |
| ·信息传递渠道不畅的问题 | 第33-34页 |
| ·质量检验机构难以发挥作用的问题 | 第34-35页 |
| 4 主要发达国家的产品质量监管体制 | 第35-42页 |
| ·美国的产品质量监管体制 | 第35-38页 |
| ·美国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及其运作 | 第35-37页 |
| ·美国产品质量监管的法律体系 | 第37-38页 |
| ·德国的产品质量监管体制 | 第38-40页 |
| ·德国的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及其运作 | 第38-39页 |
| ·德国产品质量监管的法律体系 | 第39-40页 |
| ·日本的产品质量监管体制 | 第40-42页 |
| ·日本的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及其运作 | 第40-41页 |
| ·日本产品质量监管的法律体系 | 第41-42页 |
| 5 完善我国产品质量监管体制的建议和思考 | 第42-50页 |
| ·理顺职能,建立统一高效的产品质量监管机构 | 第43-44页 |
| ·分类监管,构建全面的产品质量监控体系 | 第44-45页 |
| ·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增强消费者知情权 | 第45-46页 |
| ·拓展信息传递渠道,提高对劣质产品及其厂商的捕获概率 | 第45-46页 |
| ·保证监管机构向消费者传递有效信息 | 第46页 |
| ·落实生产企业责任,实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 第46-47页 |
| ·建立高效统一的检验检测体系 | 第47-48页 |
| ·积极发挥中介机构、企业自我约束及消费者自我保护作用 | 第48-50页 |
| ·大力发展和培育中介组织 | 第48-49页 |
| ·大力推行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 第49页 |
| ·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