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住区公共空间环境建设是我国当代构建城市和谐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 | 第10-11页 |
·我国城市住区建设正面临着深层次改革的历史机遇 | 第11页 |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要求住区公共空间具有多样化发展特征和自我更新能力 | 第11-12页 |
·当代城市住区规划建设理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 第12-13页 |
·研究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 第13-16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3-15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当代国内外城市住区公共空间发展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 第16-20页 |
·国外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研究的现状 | 第16-19页 |
·我国同类研究的现状 | 第19-20页 |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20-21页 |
·研究的价值和创新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国外近现代城市住区建设实践和思想演变 | 第23-56页 |
·国外近现代城市住区建设实践的启示 | 第23-36页 |
·十九世纪至现代主义之前的“传统变革型”城市住区 | 第23-30页 |
·现代主义——功能美学与理想主义 | 第30-33页 |
·现代主义之后——都市乡村和新都市主义 | 第33-36页 |
·对当代城市住区空间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及理论 | 第36-49页 |
·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社区发展思想及理论 | 第36-38页 |
·健康城市思想 | 第38-39页 |
·TND 理论、都市村庄和新都市主义 | 第39-41页 |
·混合使用的街区 | 第41-42页 |
·开放社区思想(Open | 第42-44页 |
·公交主导的城市发展理论和步行城市(Walk-able | 第44-46页 |
·冷静交通(Traffic Calming)的思想 | 第46页 |
·安全社区的思想 | 第46-47页 |
·“敏感设计(Sensitive Design)”思想 | 第47页 |
·混合居住—控制居住阶层分异的方法 | 第47-49页 |
·当代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研究的重要视角 | 第49-54页 |
·国外城市空间的研究传统 | 第49-50页 |
·当代主要的城市住区公共开放空间研究视角 | 第50-54页 |
·小结 | 第54-56页 |
第三章 国外城市住区公共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 第56-82页 |
·城市住区公共空间规划策略 | 第56-71页 |
·城市尺度下的住区总体形态规划策略 | 第56-63页 |
·住区尺度下的公共空间规划策略 | 第63-71页 |
·住区公共空间发展规划的非物质要素策略 | 第71-74页 |
·建立社区发展长远计划 | 第72页 |
·建立多方参与的社区公共事务决策机制 | 第72页 |
·建立敏感的社区规划编制、实施、管理机制 | 第72-73页 |
·采取促进社区邻里交往的措施 | 第73-74页 |
·案例研究—蒙特利尔城市住区公共空间建设的经验 | 第74-81页 |
·蒙特利尔城市概况 | 第74-75页 |
·居住区与住宅 | 第75-76页 |
·社区的特征和特色 | 第76-78页 |
·配套服务设施的特色 | 第78-80页 |
·蒙特利尔城市住区规划模式的特点 | 第80-81页 |
·小结 | 第81-82页 |
第四章 天津城市住区公共空间发展状况研究 | 第82-107页 |
·天津现代城市住区建设发展历程 | 第82-96页 |
·城市用地总体布局的发展 | 第82-84页 |
·居住区建设的发展 | 第84-96页 |
·天津当代城市住区公共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96-105页 |
·城市住区公共生活空间存在的普遍问题 | 第96-103页 |
·城市旧住区公共生活空间的主要问题 | 第103-104页 |
·城市新住区公共生活空间的主要问题 | 第104-105页 |
·城市近郊生态绿地的保护与利用 | 第105页 |
·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五章 影响城市住区发展状况的非物质因素 | 第107-118页 |
·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107-110页 |
·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构成和运作模式 | 第107-108页 |
·我国城市发展动力机制存在的潜在危险 | 第108-109页 |
·我国城市建设的公众参与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 第109-110页 |
·影响城市住区发展的管理因素 | 第110-112页 |
·封闭小区内的公共空间管理弊端 | 第110-111页 |
·土地利用规划对住区公共生活空间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市容控制政策、条例对住区公共生活空间的影响 | 第112页 |
·影响城市住区发展的规划编制与法规体系因素 | 第112-117页 |
·规划编制审批过程因素 | 第112-113页 |
·规划法规体系因素 | 第113-117页 |
·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六章 可持续发展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的“培育型”规划策略——以天津近郊新城组团住区公共空间环境发展研究为例 | 第118-154页 |
·“培育型”城市住区公共空间规划策略的涵义和特征 | 第118-119页 |
·“培育型”城市住区公共空间规划策略的构成 | 第119-120页 |
·天津新城组团“培育型”住区公共空间规划策略 | 第120-139页 |
·新城组团总体构架 | 第120-123页 |
·城市设计层次的住区公共空间塑造 | 第123-137页 |
·住区空间规划与抗震防灾 | 第137-139页 |
·“培育型”城市住区公共空间“软环境”建设策略 | 第139-149页 |
·建立多方参与的社区公共事务决策机制 | 第139-141页 |
·建立社区发展长远计划 | 第141-144页 |
·建立各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指针和评价系统 | 第144-145页 |
·建立与社区空间结构相适应的物业管理模式 | 第145-146页 |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区邻里交往和社会生活和谐发展 | 第146页 |
·发挥社区教育的积极作用 | 第146-147页 |
·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 | 第147-149页 |
·“培育型”城市住区公共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策略 | 第149-153页 |
·建立敏感的社区规划编制、实施和管理机制 | 第149-150页 |
·“培育型”规划策略视角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内容调整 | 第150-153页 |
·小结 | 第153-154页 |
第七章 天津静海团泊新城住区公共空间发展策略研究 | 第154-166页 |
·团泊新城基本概况 | 第154-156页 |
·基本情况 | 第154-156页 |
·自然条件的制约因素和规划对策 | 第156页 |
·总体城市设计概述 | 第156-160页 |
·团泊新城发展定位和总体框架 | 第156-158页 |
·风貌格局和景观特色分区 | 第158-159页 |
·滨湖岸线分区 | 第159页 |
·特色游线组织 | 第159-160页 |
·居住社区空间特色架构—以新城核心组团为例 | 第160-164页 |
·国外城市住区公共空间规划先进理念的借鉴 | 第160页 |
·住区总体布局 | 第160-162页 |
·路网结构和街廓空间 | 第162-163页 |
·绿地和公共开放空间系统 | 第163-164页 |
·公共交通系统组织 | 第164页 |
·公共服务设施 | 第164页 |
·小结 | 第164-16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66-17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71-172页 |
附录 | 第172-173页 |
致谢 | 第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