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我国民事质证制度完善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引言第11-12页
一、民事质证概述第12-21页
 (一) 对民事质证概念的认识第12-13页
 (二) 民事质证制度的意义第13-15页
  1. 有利于实现裁判结果的公正第13页
  2. 有利于实现程序公正第13-14页
  3. 质证是直接言词原则的体现第14页
  4. 有利于贯彻辩论原则第14-15页
  5. 质证是法官认识案件事实的有效途径第15页
  6. 质证是法官作出判决的前提第15页
 (三) 民事质证构成要素分析第15-19页
  1. 质证的主体第15-17页
  2. 质证的客体第17-18页
  3. 质证的内容第18-19页
 (四) 民事质证的效力第19-21页
二、我国现有的民事质证方式及运用第21-25页
 (一) 审判实践中主要采取的质证方式第21-22页
  1. 一证一质第21页
  2. 组合质证第21页
  3. 综合质证第21-22页
 (二) 对不同证据质证的具体方式第22-25页
  1. 对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的质证第22-23页
  2. 对证人证言的质证第23-24页
  3. 对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的质证第24-25页
三、民事质证模式比较第25-29页
 (一) 英美法系的质证模式第25-26页
  1. 主询问第25页
  2. 反询问第25页
  3. 再询问第25-26页
 (二) 大陆法系的质证模式第26-27页
  1. 德国的质证模式第26页
  2. 日本的质证模式第26-27页
 (三) 两大法系质证模式比较启示第27-29页
  1. 质证模式的共性第27-28页
  2. 质证模式的利弊分析第28-29页
四、我国民事质证制度存在的问题第29-33页
 (一) 我国民事质证制度的立法缺陷第29-31页
  1. 立法缺乏关于质证基本要素及其运作程序的明确规定第29-30页
  2. 关于质证的法律规定有些前后矛盾第30页
  3. 立法上缺乏质证的保障措施以及质证权受到侵害的救济措施第30页
  4. 立法过分强调人民法院审核证据的职能,缺少质证对人民法院审核证据范围的约束第30-31页
  5. 法律对举证时效未作明确规定,限制了质证功能的发挥第31页
 (二) 我国民事质证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不足第31-33页
  1. 不质即采第32页
  2. 形式化质证第32页
  3. 无序化质证第32-33页
五、我国民事质证制度的完善第33-40页
 (一) 我国民事质证制度的模式选择第33页
 (二) 我国民事质证制度的原则第33-35页
  1. 公开原则第33-34页
  2. 直接言词原则第34页
  3. 效率原则第34-35页
 (三) 我国民事质证制度的完善第35-40页
  1. 完善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相关内容第35-37页
  2. 完善庭前证据交换制度与举证期限规定第37-39页
  3. 明确法官在质证中的地位及职权第39-40页
结语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5页
致谢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研究
下一篇:刑事诉讼公开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