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1 绪论 | 第13-26页 |
|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 ·典型震害 | 第14-16页 |
| ·山脊地形放大效应 | 第14-15页 |
| ·桥梁震害 | 第15-16页 |
| ·多点激励下大跨桥地震反应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 ·地震地面运动场的模拟 | 第16-18页 |
| ·大跨桥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 第18-21页 |
|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1-24页 |
| ·山脊地形场地及结构动力响应 | 第21-22页 |
| ·空间相关的非平稳地震动合成 | 第22-23页 |
| ·大跨度桥梁地震反应分析试验研究 | 第23-24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 2 局部场地地震响应的有限元模拟 | 第26-56页 |
| ·集中质量显式有限元内节点计算方法 | 第26-30页 |
| ·显式逐步积分格式 | 第26-28页 |
| ·单元刚度矩阵、质量矩阵 | 第28-30页 |
| ·局部节点运动方程的显式差分解 | 第30页 |
| ·人工边界节点的计算方法 | 第30-36页 |
| ·多次透射公式 | 第30-32页 |
| ·波动数值模拟中透射边界的稳定实现 | 第32-33页 |
| ·波场分离技术 | 第33-36页 |
| ·局部地形场地波动模拟分析 | 第36-54页 |
| ·局部地形场地有限元离散模型 | 第36-37页 |
| ·地震动输入 | 第37-39页 |
| ·局部场地P波波动模拟结果 | 第39-47页 |
| ·局部场地SV波波动模拟结果 | 第47-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3 考虑地形影响的大跨高墩连续刚构桥地震响应分析 | 第56-94页 |
| ·多点激励下运动方程的建立 | 第56-57页 |
| ·桥跨布置及墩、梁截面尺寸 | 第57-58页 |
| ·P波入射下大跨刚构桥地震响应 | 第58-77页 |
| ·天津医院宁河地震波作用下结构的响应 | 第58-61页 |
| ·El-centro波和Northridge波作用下结构的响应 | 第61-77页 |
| ·SV波入射下大跨刚构桥地震响应分析 | 第77-92页 |
| ·天津医院宁河地震波作用下结构的响应 | 第77-80页 |
| ·El-centro波和Northridge波作用下结构的响应 | 第80-92页 |
|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 4 基于非平稳地震动场的大跨曲线桥地震响应分析 | 第94-135页 |
| ·曲线桥几何参数 | 第94-95页 |
| ·空间地震动相干函数模型 | 第95-96页 |
| ·水平地震动相干函数模型 | 第95-96页 |
| ·竖向地震动相干函数模型 | 第96页 |
| ·地震动的功率谱模型 | 第96-97页 |
| ·相位差谱及相位差谱统计模型 | 第97-99页 |
| ·相位差谱 | 第97页 |
| ·相位差谱统计模型 | 第97-99页 |
| ·非平稳地震动场的人工合成 | 第99-105页 |
| ·基本公式 | 第99-101页 |
| ·水平地震波的人工合成 | 第101-103页 |
| ·竖向地震波的人工合成 | 第103-105页 |
| ·曲线桥多点地震动激励作用下的时程反应分析 | 第105-135页 |
| ·地震动的输入方式 | 第105页 |
| ·行波效应 | 第105-119页 |
| ·相干效应 | 第119-1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3-135页 |
| 5 大跨曲线桥模型振动台试验 | 第135-167页 |
| ·试验概况 | 第135-143页 |
| ·曲线桥模型设计 | 第135-138页 |
| ·相似条件设计 | 第138-139页 |
| ·支座设计 | 第139-140页 |
| ·配重布置 | 第140-141页 |
| ·传感器、应变片布置 | 第141-143页 |
| ·结构动力特性试验 | 第143-146页 |
| ·测试方法 | 第143-144页 |
| ·试验结果 | 第144-146页 |
| ·振动台试验 | 第146-148页 |
| ·试验工况 | 第146-147页 |
| ·试验输入的地震波 | 第147-148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148-165页 |
| ·单向水平激励下的行波效应 | 第148-154页 |
| ·双向水平激励下的行波效应 | 第154-159页 |
| ·单向水平激励下的部分相干效应 | 第159-1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5-167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67-169页 |
| ·结论 | 第167-168页 |
| ·展望 | 第168-1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9-173页 |
| 作者简历 | 第173-175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