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金盘一种新病害的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及药剂筛选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前言 | 第7-16页 |
| ·植物炭疽病的研究进展 | 第8-15页 |
| ·炭疽菌所致病害的症状 | 第8页 |
| ·炭疽菌的分类 | 第8-9页 |
| ·炭疽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9-11页 |
| ·炭疽菌的形态 | 第9-10页 |
| ·环境条件与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关系 | 第10-11页 |
| ·环境条件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11页 |
| ·炭疽菌致病机理研究 | 第11-13页 |
| ·酶 | 第11-12页 |
| ·毒素 | 第12-13页 |
| ·炭疽病发生及流行规律 | 第13-14页 |
| ·侵染来源及潜伏侵染 | 第13页 |
| ·传播及侵染途径 | 第13-14页 |
| ·病害发生的影响因素 | 第14页 |
| ·炭疽病的综合防治 | 第14-15页 |
| ·选用无病田块育苗 | 第14页 |
| ·选用抗病品种 | 第14页 |
| ·种子处理 | 第14页 |
| ·农业防治 | 第14页 |
| ·药剂防治 | 第14-15页 |
| ·八角金盘炭疽菌的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 ·八角金盘炭疽病的症状 | 第15页 |
| ·八角金盘炭疽病病原菌 | 第15页 |
| ·八角金盘炭疽病病流行规律 | 第15-16页 |
| ·病原菌侵染过程 | 第15页 |
| ·病原菌的越冬与传播 | 第15-16页 |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6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20页 |
| ·八角金盘炭疽病的病害调查及其病原的分离鉴定 | 第16-17页 |
| ·调查地点 | 第16页 |
| ·方法 | 第16-17页 |
| ·病害调查与标本采集 | 第16页 |
| ·外部症状观察和描述 | 第16页 |
| ·室内分离培养 | 第16-17页 |
| ·接种验证 | 第17页 |
| ·病原菌种类的鉴定 | 第17页 |
| ·致病力的测定 | 第17页 |
| ·生物学性状测定 | 第17-20页 |
| ·培养基 | 第17-18页 |
| ·方法 | 第18-20页 |
| ·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18页 |
| ·温度对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18-19页 |
| ·pH 值对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19页 |
| ·光照对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19页 |
| ·孢子致死温度的测定 | 第19页 |
| ·药剂对病原菌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19-20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0-47页 |
| ·八角金盘炭疽病症状描述 | 第20-23页 |
| ·病原菌的菌落形态及培养性状描述 | 第23-26页 |
| ·病原菌的显微镜特征 | 第26-32页 |
| ·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 第32-35页 |
| ·致病力测定 | 第35-36页 |
| ·病原菌生物学的测定 | 第36-47页 |
| ·培养基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 第36-38页 |
| ·温度对菌落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8-40页 |
| ·pH 值对菌落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0-42页 |
| ·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2-44页 |
| ·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 | 第44页 |
| ·药剂对病菌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4-47页 |
| 4 讨论 | 第47-48页 |
| 5 结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