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致谢 | 第7-11页 |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内容与方法 | 第11-2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时代背景 | 第11页 |
| ·学科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城市居住小区的概念内涵、特征、历史沿革 | 第13页 |
| ·宜居居住区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13页 |
| ·城市居住区宜居性多角度研究 | 第13-14页 |
| ·合肥市居住小区宜居性调查研究 | 第14页 |
|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 ·研究范畴 | 第14-15页 |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5-16页 |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 ·现场踏勘和摄影 | 第17-18页 |
| ·调查方法 | 第18-19页 |
| ·宜居性分析 | 第19页 |
| ·专家访谈 | 第19-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研究范畴及理论基础 | 第21-28页 |
| ·相关概念使用及界定 | 第21-24页 |
| ·城市居住区 | 第21-22页 |
| ·人类住区 | 第22页 |
| ·宜居性 | 第22-23页 |
| ·宜居性评价 | 第23-24页 |
|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24-28页 |
| ·人居环境理论 | 第24-25页 |
| ·生态城市理论 | 第25页 |
| ·城市规划学、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学理论 | 第25-26页 |
| ·住宅区位理论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城市居住区环境及居住主体分析 | 第28-32页 |
| ·城市居住区环境 | 第28-30页 |
| ·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 | 第28-29页 |
| ·城市居住区环境中的三个子系统 | 第29-30页 |
| ·城市居住区居住主体分析 | 第30-32页 |
| ·居住者与居住环境的关系 | 第30-31页 |
| ·居住区中人的活动内容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城市居住区宜居性评价体系建构 | 第32-41页 |
| ·城市居住区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第32页 |
| ·城市居住区宜居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2-34页 |
| ·构建城市居住区宜居性评价体系的意义 | 第32-33页 |
| ·影响因素 | 第33页 |
|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3-34页 |
| ·合肥城市居住区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34-39页 |
| ·指标一:居住环境的安全性 | 第35-36页 |
| ·指标二:居住区公共设施 | 第36页 |
| ·指标三:居住区生态园林环境 | 第36-37页 |
| ·指标四:居住区交通出行 | 第37-38页 |
| ·指标五:居住区社区文化 | 第38页 |
| ·指标六:居住区建筑与规划 | 第38-39页 |
| ·评价的基本步骤 | 第39页 |
| ·指标权重的确定与评价模型 | 第39-41页 |
| 第五章 典型居住区宜居性案例研究 | 第41-64页 |
| ·90年代居住区——上海鞍山四村居住区宜居性研究 | 第41-48页 |
| ·鞍山四村基本概况 | 第41-42页 |
| ·鞍山四村宜居性分析 | 第42-47页 |
| ·鞍山四村评价指标满意度与权重分析 | 第47-48页 |
| ·综合分析及发展对策 | 第48页 |
| ·90-00年代居住区——合肥梦园小区居住区宜居性研究 | 第48-55页 |
| ·梦园小区基本概况 | 第48-49页 |
| ·梦园小区宜居性问卷调查分析 | 第49-54页 |
| ·梦园小区宜居性综合评价 | 第54-55页 |
| ·00-10年代居住区——合肥金色池塘居住区宜居性研究 | 第55-64页 |
| ·金色池塘小区基本概况 | 第55页 |
| ·金色池塘宜居性评价指标分项分析 | 第55-62页 |
| ·综合评价 | 第62-64页 |
| 第六章 不同区位下城市居住区宜居性比较研究 | 第64-69页 |
| ·研究地概况和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64-65页 |
| ·评价指标比较 | 第65-67页 |
| ·居住区安全性指标评价 | 第65页 |
| ·居住区生态环境指标评价 | 第65-66页 |
| ·居住区配套设施指标评价 | 第66页 |
| ·居住区交通出行状况评价 | 第66-67页 |
| ·居住区社区文化建设评价 | 第67页 |
| ·居住区内的建筑与规划设计评价 | 第67页 |
| ·小结 | 第67-69页 |
| 第七章 不同年代下城市居住区宜居性比较研究 | 第69-74页 |
|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69页 |
| ·指标比较评价 | 第69-73页 |
| ·居住区安全性指标评价 | 第69-70页 |
| ·居住区生态环境指标评价 | 第70页 |
| ·居住区配套设施指标评价 | 第70-71页 |
| ·居住区交通出行状况评价 | 第71-72页 |
| ·居住区社区文化建设评价 | 第72-73页 |
| ·居住区内的建筑与规划设计评价 | 第73页 |
| ·小结 | 第73-74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 ·研究结论 | 第74页 |
| ·展望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