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化瘀通络方治疗毒损络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9-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31页 |
综述一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中医研究与治疗概况 | 第11-21页 |
1 历史渊源 | 第11-12页 |
2 病因病机 | 第12-13页 |
3 辨证分型论治 | 第13页 |
4 专病专方论治 | 第13-14页 |
5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14-15页 |
6 其他治疗 | 第15-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页 |
综述二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现代研究 | 第21-31页 |
1 定义 | 第21页 |
2 临床表现 | 第21页 |
3 发病机制 | 第21-23页 |
4 治疗 | 第23-27页 |
5 预防 | 第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1页 |
前言 | 第31-33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33-39页 |
1 一般临床资料 | 第33-34页 |
·研究对象及分组 | 第33页 |
·诊断标准 | 第33页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33页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33页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33-34页 |
·病例排除标准 | 第34页 |
·病例剔除标准 | 第34页 |
2 方法 | 第34-39页 |
·治疗方法及疗程 | 第34页 |
·观察指标 | 第34-36页 |
·临床证候指标 | 第34-35页 |
·疼痛指标 | 第35-36页 |
·工作或家务能力的评定 | 第36页 |
·睡眠质量的评定 | 第36页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36页 |
·回顾性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36-37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7-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5页 |
1 一般临床资料 | 第39-40页 |
2 两组治疗前、后总体证候变化情况 | 第40-41页 |
·治疗前、后各时点总体证候变化情况 | 第40页 |
·两组治疗前、后总体证候变化情况 | 第40-41页 |
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第41-42页 |
·治疗前、后各时点VAS评分变化情况 | 第41-42页 |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第42页 |
4 两组治疗前、后工作或家务能力的评定 | 第42页 |
5 两组治疗前、后睡眠质量的评定 | 第42-43页 |
6 两组疗效判定 | 第43页 |
7 回顾性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43-45页 |
·PHN疼痛程度与性别的关系 | 第43-44页 |
·PHN疼痛程度与年龄的关系 | 第44页 |
·PHN疼痛程度与发病部位的关系 | 第44-45页 |
讨论 | 第45-48页 |
1 我们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 第45页 |
2 解毒化瘀通络方方解 | 第45-46页 |
·方药组成 | 第45页 |
·方药分析 | 第45页 |
·现代药理研究 | 第45-46页 |
3 疗效评价 | 第46页 |
4 PHN疼痛程度回顾性指标相关分析 | 第46-47页 |
5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个人简历 | 第52-53页 |
附录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