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7-56页 |
综述一 中医学对便秘的认识 | 第7-41页 |
1. 中医古籍中对便秘的论述 | 第7-20页 |
·先秦至两汉时期 | 第7-10页 |
·魏晋至隋唐时期 | 第10-12页 |
·两宋金元时期 | 第12-16页 |
·明清时期 | 第16-20页 |
2. 现代中医药对便秘的临床研究 | 第20-34页 |
·便秘病名的规范 | 第20页 |
·病因病机 | 第20页 |
·便秘的辨证论治思路 | 第20-23页 |
·辩证分型 | 第23-25页 |
·便秘的中医治疗 | 第25-34页 |
3. 小结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1页 |
综述二 西医对便秘的认识 | 第41-52页 |
1. 便秘的概念 | 第41页 |
2. 发病率 | 第41页 |
3. 发病因素 | 第41-42页 |
4. 发病机制 | 第42-44页 |
5. 分类 | 第44-45页 |
6. 检查方法 | 第45-46页 |
7. 治疗 | 第46-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综述三 便秘的实验研究 | 第52-56页 |
1. 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52-53页 |
2. 动物实验研究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56-69页 |
益气活血润肠法治疗气虚血瘀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 | 第56-69页 |
前言 | 第56页 |
诊断标准 | 第56-59页 |
临床资料 | 第59-60页 |
治疗方法 | 第60-62页 |
结果分析 | 第62-65页 |
讨论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69页 |
附:随机分组表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个人简历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