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 第13-19页 |
1. 诊断标准 | 第13-15页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3页 |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脾胃湿热证) | 第13-14页 |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 第14-15页 |
2. 纳入标准 | 第15页 |
3. 排除标准 | 第15-16页 |
4.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标准 | 第16页 |
5. 中止和退出临床试验的标准 | 第16页 |
6.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6-19页 |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第16-17页 |
·胃镜疗效判定标准 | 第17页 |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第17页 |
·HP疗效评定标准 | 第17-19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1. 一般临床资料 | 第19-20页 |
·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 第19页 |
·溃疡面积及HP现症感染比较 | 第19-20页 |
2. 随机分组 | 第20页 |
3. 治疗方法 | 第20-21页 |
·一般治疗 | 第20页 |
·治疗组给药方法 | 第20-21页 |
·对照组给药方法 | 第21页 |
·观察疗程 | 第21页 |
4. 观察内容 | 第21-22页 |
·观察方法 | 第21-22页 |
·安全性观测 | 第22页 |
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22-23页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23-27页 |
1. 疾病疗效比较 | 第23页 |
2.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第23-24页 |
3. 中医症状学单项积分比较 | 第24-25页 |
4. 治疗前后胃镜下溃疡面积愈合的比较 | 第25-26页 |
5. HP清除率的疗效比较 | 第26页 |
6. 不良反应及心、肝、肾功能观察 | 第26-27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27-46页 |
1. 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 第27-30页 |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认识 | 第27-28页 |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认识 | 第28-30页 |
2. 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 第30-33页 |
·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 | 第30-31页 |
·胃、肠黏膜保护药物 | 第31-32页 |
·根除HP感染治疗 | 第32页 |
·并发症及外科手术的治疗 | 第32-33页 |
3. 祖国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 第33-38页 |
·古代文献中对PU的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33-34页 |
·现代中医对于PU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34-35页 |
·中医药对于PU的治疗 | 第35-38页 |
4. 和胃安疡汤的立方依据 | 第38-40页 |
5. 和胃安疡汤的组方探讨 | 第40-43页 |
6. 和胃安疡汤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疗效评价 | 第43-44页 |
·中医证候疗效的评价 | 第43页 |
·胃镜下溃疡愈合疗效 | 第43页 |
·HP根除的疗效 | 第43-44页 |
7. 治疗体会 | 第44页 |
8. 关于消化性溃疡的远期疗效 | 第44-46页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附录一:临床观察表 | 第53-56页 |
附录二:综述 | 第56-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附录三: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