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一) 新农合对医疗卫生事业的促进作用 | 第10-11页 |
(二) 新农合对卫生资源转移的促进作用 | 第11-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3-14页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新农合对促进卫生资源转移的作用原理 | 第16-23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9页 |
(一) 新农合制度的性质 | 第16-17页 |
(二) 可得性与可及性 | 第17-19页 |
(三) 卫生资源及其转移 | 第19页 |
二、卫生资源在城乡间转移的作用原理 | 第19-23页 |
(一) 卫生资源在城乡间配置失衡的缘由 | 第19-21页 |
(二) 新农合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转移的作用模型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新农合制度对卫生资源转移的作用 | 第23-43页 |
一、筹资制度对卫生资源转移的作用 | 第23-26页 |
(一) 筹资制度作用概述 | 第23-24页 |
(二) 政府责任的加大有利于参合率提高 | 第24-25页 |
(三) 筹资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参合人数增加 | 第25-26页 |
(四) 小结 | 第26页 |
二、补偿制度对卫生资源转移的作用 | 第26-32页 |
(一) 补偿制度作用概述 | 第26-27页 |
(二) 补偿模式的选择有效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总量的增加 | 第27-30页 |
(三) 报销比例与水平与基层医疗机构经济效益的正相关关系 | 第30-31页 |
(四) 小结 | 第31-32页 |
三、管理制度对卫生资源转移的作用 | 第32-43页 |
(一) 管理制度作用概述 | 第32-33页 |
(二) 基金使用率有利于参合农民满意度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收益增加 | 第33-36页 |
(三) 付费方式的变革有利于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 | 第36-39页 |
(四) 管理模式有利于控制制度运行成本 | 第39-41页 |
(五) 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新农合促进卫生资源转移的案例分析 | 第43-55页 |
一、江苏省新农合制度与卫生资源状况 | 第43-49页 |
(一) 江苏省新农合制度运行状况 | 第43-46页 |
(二) 江苏省卫生资源状况 | 第46-49页 |
二、江苏省新农合制度与卫生资源转移的相关性及其回归分析 | 第49-53页 |
(一) 村级卫生资源与新农合运行机制指标的相关性与回归分析 | 第49-50页 |
(二) 乡镇卫生院卫生资源与新农合运行机制指标的相关性与回归分析 | 第50-51页 |
(三) 县医院及以上卫生资源与新农合运行机制指标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 第51-53页 |
三、分析与讨论 | 第53-55页 |
(一) 资金使用率的提高促进村级的卫生人力资源实现有效转移 | 第53页 |
(二) 住院补偿比促进乡镇卫生院一级卫生资源使用率有效提高 | 第53-54页 |
(三) 筹资水平促进县医院及以上医院卫生物力资源有效增加 | 第54-55页 |
第五章 新农合促进卫生资源转移的实现机制 | 第55-62页 |
一、制度内实现机制 | 第55-58页 |
(一) 加大政府责任,提高筹资水平 | 第55-56页 |
(二) 完善补偿方案,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报销比例 | 第56-57页 |
(三) 调整补偿水平,提高基金利用率 | 第57-58页 |
二、制度外实现机制 | 第58-62页 |
(一) 公共财政支出向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倾斜 | 第58-60页 |
(二) 医科毕业生向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转移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