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片治疗肝胃不和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目录 | 第1-9页 |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缩略语表 | 第12-13页 |
前言 | 第13-14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4-25页 |
1. 祖国医学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 第14-17页 |
·病名认识 | 第14-15页 |
·病因病机认识 | 第15-16页 |
·治则治法 | 第16-17页 |
2. 现代中医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研究现况 | 第17-18页 |
·辨证论治 | 第17-18页 |
·专方加减治疗 | 第18页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18页 |
3. 现代医学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研究 | 第18-22页 |
·病因认识 | 第19页 |
·发病机制 | 第19-20页 |
·诊断进展 | 第20-21页 |
·治疗进展 | 第21-22页 |
4. 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可能机制 | 第22-25页 |
·增加胃粘膜防御功能 | 第22页 |
·调节胃肠运动功能,促进胃排空 | 第22页 |
·调节胃肠神经肽和激素 | 第22-23页 |
·阻断和逆转癌前病变 | 第23页 |
·小结 | 第23-25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5-35页 |
1. 病例选择 | 第25-26页 |
·诊断标准 | 第25页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25页 |
·病例排除标准 | 第25-26页 |
·退出试验病例标准 | 第2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一般资料 | 第26页 |
·治疗方法 | 第26-27页 |
·安全性观测指标 | 第27页 |
·疗效观测指标 | 第27-28页 |
·疗效标准 | 第28-29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29页 |
3. 结果 | 第29-35页 |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29-30页 |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结果 | 第30-31页 |
·两组治疗后单项症状疗效比较 | 第31页 |
·两组治疗前后胃镜疗效改善情况比较 | 第31-32页 |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MOT比较 | 第32页 |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CCK比较 | 第32-33页 |
·两组治疗前后空腹氢呼吸浓度比较 | 第33-34页 |
·安全性指标观察 | 第34页 |
·不良反应观察 | 第34-35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5-44页 |
1. 气机升降失常,胆汁上逆为BRG的基本病机 | 第35-36页 |
·脾虚为发病之本 | 第35页 |
·肝郁为致病之标 | 第35-36页 |
·肝(胆)胃不和为病机关键 | 第36页 |
2. 胃炎片的组方配伍分析 | 第36-39页 |
·组方配伍特点 | 第36-37页 |
·现代药理研究 | 第37-39页 |
3. 对照药物的选择 | 第39-40页 |
4. 临床疗效分析 | 第40页 |
·两组疗程结束后临床疗效比较 | 第40页 |
·两组治疗后单项症状疗效比较 | 第40页 |
·两组治疗前后胃镜疗效改善情况比较 | 第40页 |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MOT比较 | 第40页 |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CCK比较 | 第40页 |
·两组治疗前后空腹氢呼气浓度比较 | 第40页 |
5. 胃炎片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作用机理探讨 | 第40-42页 |
6. 尚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第42-43页 |
·胆汁反流性胃炎相关因素与疗效关系 | 第42-43页 |
·胃炎片对患者情志心理因素的影响 | 第43页 |
7. 研究展望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附录 | 第50-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