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

中国隐逸文学之日本接受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绪论第11-29页
 一、选题的缘起第11-15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三、研究范围与有关概念界定第17-24页
 四、论文的主要内容第24-25页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和不足第25-29页
上编 王朝时代缙绅贵族的隐遁憧憬第29-89页
 第一章 王朝时代的历史背景及思想状况第30-39页
  第一节 奈良时代的兴隆佛法与大化革新第30-32页
  第二节 平安时代遣唐使的大规模派遣与大陆文化的压倒性影响第32-33页
  第三节 律令制的解体、国风文化的发达与净土宗的兴起第33-35页
  第四节 王朝时代的文化建设与中国大陆的影响第35-39页
 第二章 奈良时代贵族缙绅文学中的隐遁憧憬第39-53页
  第一节 作为观念形态的京师第39页
  第二节 作为观念形态的律令体制第39-40页
  第三节 "山里"与"嚣尘"观念的老庄思想渊源第40-42页
  第四节 奈良的汉诗人第42-44页
  第五节 《万叶集》中的"无常感"与中国隐逸思想第44-53页
 第三章 平安时代贵族文学中的隐遁憧憬第53-89页
  第一节 汉诗文中的"朝隐"情结第53-61页
  第二节 平安末期失意贵族文人及其隐遁意识的深化第61-69页
  第三节 净土信仰的流行与隐遁精神的深化第69-89页
中编 中世时代末法思想的流行与隐遁文学的发达第89-182页
 第四章 中世隐者文学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及思想背景第90-104页
  第一节 日本中世前期的社会历史背景第90-92页
  第二节 武士政权的兴起与否定性思维的发达第92-95页
  第三节 末法思想的盛行与净土宗的发达第95-104页
 第五章 "花月诗人"西行的遁世生活第104-118页
  第一节 西行的遁世之谜第104-106页
  第二节 西行的草庵生活第106-108页
  第三节 一所不住——西行漂泊的诗心第108-111页
  第四节 歌道即佛道第111-113页
  第五节 隐者的存在方式——"草庵闲居"与"游行漂泊"第113-118页
 第六章 禅林文学中的中国隐逸趣味第118-135页
  第一节 佛儒合一、禅净一如与儒佛不二第118-119页
  第二节 佛教的世俗化与作为室町幕府外交官的五山禅僧第119-122页
  第三节 禅林文学与山居思想第122-135页
 第七章 一休宗纯的狂狷人格第135-149页
  第一节 一休行状记——佯歌烂醉我风狂第135-138页
  第二节 "风狂"的谱系——反戒律?反常识?异端精神?第138-141页
  第三节 一休的"艳诗"与禅宗的独特表现第141-144页
  第四节 一休的汉学素养与隐逸情怀第144-149页
 第八章 鸭长明与《方丈记》第149-161页
  第一节 草庵文学的范畴及其谱系第149-151页
  第二节 鸭长明的出家与隐遁第151页
  第三节 从《池上篇》、《池亭记》到《方丈记》的衍变轨迹第151-161页
 第九章 "市隐"兼好与《徒然草》第161-172页
  第一节 兼好的隐遁生活第161-162页
  第二节 从山林之隐到市井之隐第162-165页
  第三节 《徒然草》对中国隐逸思想的接受考察第165-172页
 第十章 草庵茶中传承的"山里"精神第172-182页
  第一节 茶道的渊源流变第172-175页
  第二节 茶禅一味——从禅的精神到茶的精神第175-176页
  第三节 茶道里的"山里"精神与"空寂"之美第176-180页
  第四节 "和敬清寂"与"一期一会"第180-182页
下编 隐者文学的终熄与游民文学的勃兴第182-251页
 第十一章 江户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思想状况第183-193页
  第一节 江户幕府的建立与朱子学的官学化第183-186页
  第二节 文人儒者的中国情结与汉文学全盛时代的来临第186-190页
  第三节 隐者文学的终熄与游民文学的繁荣第190-193页
 第十二章 日本近世中期文人的市隐憧憬第193-206页
  第一节 江户时代各种"隐逸传"的撰著背景第193-195页
  第二节 江户时代隐者观的变迁第195-198页
  第三节 林读耕斋的隐逸愿望第198-201页
  第四节 政治型隐逸——石川丈山和木下长啸子第201-206页
 第十三章 江户时代汉诗中的隐逸情怀——从儒者之诗到诗人之诗第206-223页
  第一节 江户儒者的出世志向第206-210页
  第二节 江户文人的诗画之隐第210-218页
  第三节 江户汉诗与陶渊明第218-223页
 第十四章 漂泊诗人芭蕉的隐遁精神第223-236页
  第一节 "心隐"芭蕉第223-226页
  第二节 风雅之诚第226-231页
  第三节 芭蕉与中国文学第231-236页
 第十五章 大愚良宽第236-251页
  第一节 良宽的生平事迹第236-238页
  第二节 良宽的草庵生活第238-246页
  第三节 寒山诗对良宽的影响第246-251页
结语第251-257页
参考文献第257-270页
后记第270-271页

论文共2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云计算的高速公路建设信息化平台构建与研究
下一篇: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二十年研究(1988-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