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30页 |
| ·两种小浆果研究的意义、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3-16页 |
| ·蔓越莓 | 第13-14页 |
| ·蓝莓 | 第14-16页 |
| ·文献综述 | 第16-28页 |
| ·主要浆果类果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 ·果树转基因研究进展 | 第18-25页 |
| ·耐盐相关基因及育种 | 第25-28页 |
| ·碱茅的耐盐性及其PUTNHX基因 | 第28页 |
| ·研究的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 | 第28-30页 |
| 第二章 蔓越莓再生和转化体系的建立及其PUTNHX基因的转化 | 第30-40页 |
| ·试验材料与培养条件 | 第30页 |
|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0页 |
|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30页 |
| ·试验方法 | 第30-33页 |
| ·蔓越莓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0-31页 |
| ·蔓越莓PUTNHX基因的转化 | 第31-3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3-40页 |
| ·蔓越莓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3-36页 |
| ·蔓越莓PUTNHX基因的转化 | 第36-40页 |
| 第三章 蓝莓再生体系的建立及PUTNHX基因转化 | 第40-48页 |
| ·试验材料与培养条件 | 第40页 |
| ·试验材料 | 第40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0页 |
|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40页 |
| ·试验方法 | 第40-43页 |
| ·蓝莓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40-42页 |
| ·蓝莓PUTNHX基因的转化 | 第42-43页 |
| ·结果及分析 | 第43-48页 |
| ·不同消毒方式对不同蓝莓品种外植体生长的影响 | 第43页 |
| ·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激素对蓝莓茎尖的增殖影响 | 第43-44页 |
| ·不同浓度KT对蓝莓茎段芽分化的影响 | 第44-45页 |
| ·不同种类、浓度的激素对蓝莓再生芽的伸长影响 | 第45-46页 |
| ·不同种类和浓度的生长素对蓝莓生根的影响 | 第46页 |
| ·蓝莓的转化体系及转化率 | 第46-48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48-52页 |
| ·两种小浆果组培再生中存在的问题和讨论 | 第48-50页 |
| ·愈伤组织与再生的关系 | 第48-49页 |
| ·培养基MS的总盐量与小浆果伸长生长的关系 | 第49页 |
| ·组织培养中的玻璃化问题 | 第49页 |
| ·小浆果生根的影响因素 | 第49-50页 |
| ·两种小浆果基因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和讨论 | 第50-52页 |
| ·外植体的生长势与基因转化的关系 | 第50页 |
| ·持续的选择压对基因转化率的影响 | 第50-52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52-53页 |
| ·蔓越莓 | 第52页 |
| ·高效的蔓越莓再生体系 | 第52页 |
| ·高效的蔓越莓PUTNHX基因转化体系 | 第52页 |
| ·蓝莓 | 第52-53页 |
| ·高效的蓝莓再生体系 | 第52页 |
| ·高效的蓝莓PUTNHX基因转化体系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 附图 | 第58-60页 |
| 缩略词表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