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气生物滤池进水强化混凝预处理试验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 ·曝气生物滤池进水预处理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1-12页 |
| ·曝气生物滤池工艺的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曝气生物滤池进水预处理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混凝沉淀工艺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混凝技术的发展 | 第12页 |
| ·混凝机理的发展 | 第12-13页 |
| ·工艺概述 | 第13页 |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泥回流强化混凝沉淀工艺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工艺概述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7-21页 |
| ·试验装置 | 第17页 |
| ·试验材料 | 第17-18页 |
| ·试验药剂 | 第17-18页 |
| ·试验原水 | 第18页 |
| ·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18页 |
| ·试验方法 | 第18-19页 |
| ·烧杯试验 | 第18-19页 |
| ·沉降柱试验 | 第19页 |
| ·泥回用静态小试试验 | 第19页 |
| ·泥回流动态中试试验 | 第19页 |
| ·检测分析方法 | 第19-21页 |
| 第3章 混凝剂优选 | 第21-35页 |
| ·混凝剂预处理效果比较 | 第21-25页 |
| ·对SS的去除效果 | 第21-22页 |
| ·对TP的去除效果 | 第22-23页 |
| ·对COD的去除效果 | 第23页 |
| ·pH值变化 | 第23-24页 |
| ·污泥产量 | 第24-25页 |
| ·经济性比较 | 第25-26页 |
| ·混凝除磷机理分析 | 第26-34页 |
| ·试验原水中磷的形态分布 | 第27-28页 |
| ·各形态磷的去除特征 | 第28-30页 |
| ·优选药剂的混凝除磷机理 | 第30-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4章 辅助药剂的强化效果 | 第35-47页 |
| ·石灰 | 第35-39页 |
| ·pH值及碱度变化 | 第35-37页 |
| ·对SS的去除效果 | 第37页 |
| ·对TP的去除效果 | 第37-38页 |
| ·对COD的去除效果 | 第38页 |
| ·污泥产量 | 第38-39页 |
| ·PAM | 第39-42页 |
| ·PAM投加量的确定 | 第39页 |
| ·PAM对污染物的强化去除效果 | 第39-41页 |
| ·絮体沉降性能 | 第41-42页 |
| ·石灰和PAM联用 | 第42-44页 |
| ·对SS的去除效果 | 第42-43页 |
| ·对TP的去除效果 | 第43页 |
| ·絮体沉降性能 | 第43-44页 |
| ·经济性分析 | 第44-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 第5章 泥回用强化混凝静态小试研究 | 第47-58页 |
| ·混凝沉淀污泥的利用价值 | 第47-51页 |
| ·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 第47-50页 |
| ·絮体沉降性能 | 第50-51页 |
| ·泥回用对SS的强化去除 | 第51-54页 |
| ·对SS的去除效果 | 第51-53页 |
| ·对除TP的影响 | 第53页 |
| ·对除COD的影响 | 第53-54页 |
| ·泥回用对TP的强化去除 | 第54-57页 |
| ·对TP的去除效果 | 第54-55页 |
| ·对除SS的影响 | 第55-56页 |
| ·对除COD的影响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6章 泥回流强化混凝动态中试研究 | 第58-64页 |
| ·泥回流工艺条件优化 | 第58-59页 |
| ·药剂投加量 | 第58页 |
| ·污泥回流比 | 第58-59页 |
| ·污染物去除效果 | 第59-61页 |
| ·对TP的去除效果 | 第59-60页 |
| ·对SS的去除效果 | 第60-61页 |
| ·对COD的去除效果 | 第61页 |
| ·pH值及碱度变化 | 第61-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结论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9-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