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化床—光纤光催化氧化去除气相挥发性有机污染物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课题背景 | 第11页 |
| ·国内外挥发性有机物处理的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 ·吸附法 | 第11-12页 |
| ·直接燃烧法 | 第12页 |
| ·催化燃烧去除 | 第12-14页 |
| ·生物法 | 第14-15页 |
| ·脉冲电晕等离子体降解 | 第15页 |
| ·光催化降解 | 第15-18页 |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第2章 实验材料、装置与方法 | 第20-29页 |
| ·前言 | 第20页 |
|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 ·实验设备 | 第21页 |
| ·实验装置 | 第21-26页 |
| ·配气系统 | 第21-23页 |
| ·流化床-光纤光催化反应器 | 第23-26页 |
| ·检测分析系统 | 第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26-29页 |
| ·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26页 |
| ·目标污染气体的配制 | 第26-27页 |
| ·光催化反应的评价方法 | 第27-29页 |
| 第3章 流化床-光纤光催化反应系统的优化 | 第29-37页 |
| ·前言 | 第29页 |
| ·实验 | 第29-31页 |
| ·光纤发射光的光强测定 | 第29-30页 |
| ·草酸铁钾法与辐照计光强关系测定 | 第30-31页 |
| ·光强在空气中的衰减测定 | 第31页 |
| ·流化床流态的优化 | 第31页 |
| ·光催化剂的表征 | 第3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6页 |
| ·光纤光强的测定 | 第31-32页 |
| ·草酸铁钾法与辐照计测定光强的相关性 | 第32-33页 |
| ·光纤光强在空气中的衰减 | 第33页 |
| ·流化床的最佳参数 | 第33-34页 |
| ·流化床反应器和固定床反应器的光纤光源 | 第34-35页 |
| ·SEM的表征结果 | 第35-36页 |
| ·BET的表征结果 | 第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4章 光催化反应器降解丙酮的研究 | 第37-52页 |
| ·前言 | 第37页 |
| ·实验 | 第37-39页 |
| ·实验装置与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 ·实验步骤 | 第38-3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9-50页 |
| ·实心玻璃珠的吸附 | 第39-40页 |
| ·丙酮的直接光解 | 第40-41页 |
| ·空白载体的光催化活性 | 第41页 |
| ·光强的影响 | 第41-43页 |
| ·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43-45页 |
| ·0_2 含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 ·H_20含量的影响 | 第46-48页 |
| ·催化剂负载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 ·固定床反应器与流化床反应器降解丙酮的比较 | 第49-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第5章 光催化反应器降解三氯乙烯的研究 | 第52-62页 |
| ·前言 | 第52页 |
| ·实验 | 第52-54页 |
| ·实验装置与分析方法 | 第52页 |
| ·实验步骤 | 第52-5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4-61页 |
| ·TCE的直接光解 | 第54-55页 |
| ·空白载体的光催化活性 | 第55页 |
| ·光强的影响 | 第55-57页 |
| ·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57-58页 |
| ·0_2 含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 ·H_20含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 ·固定床反应器与流化床反应器降解TCE的比较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结论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