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二类油层污水体系聚合物驱油机理及开发效果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6页
创新点摘要第6-9页
前言第9-12页
 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9页
 2 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第9-10页
 3 主要研究内容第10-11页
 4 研究思路第11-12页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2-22页
   ·研究区地质概况第12-15页
     ·区域地质概况第12-13页
     ·萨尔图油田构造特征第13-14页
     ·萨尔图油田油藏特征第14-15页
   ·萨尔图油田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第15-18页
     ·沉积特征第15-16页
     ·沉积环境第16-18页
   ·研究区油层划分与对比第18-20页
     ·油层划分第18-19页
     ·油层对比方法第19-20页
   ·萨中开发区开发历程回顾第20-22页
第二章 北一区断东西块二类油层地质特征第22-33页
   ·地质开发概要第22-23页
     ·地质概况第22页
     ·开采简史第22-23页
   ·储层非均质特征第23-30页
     ·油藏沉积特征第23-26页
     ·储层的非均质特征第26-28页
     ·纵向非均质特征第28-30页
   ·储层水淹特点第30-33页
     ·测井资料水淹特点第30-31页
     ·河道砂内的水淹状况分析第31页
     ·取芯井资料第31-33页
第三章 不同区块二类油层砂体特征差异性分析第33-38页
   ·二类油层不同区块砂体规模与类型特征差异第33-34页
   ·二类油层射开状况差异第34页
   ·二类油层连通状况差异第34-35页
   ·二类油层厚油层层内发育夹层差异第35-36页
   ·二类油层水淹状况差异第36页
   ·二类油层采出程度差异第36页
   ·二类油层动用状况差异第36-38页
第四章 二类油层污水体系室内聚合物驱油机理研究第38-49页
   ·不同渗透率二类油层与污水体系、清水体系聚合物的分子量配伍性研究第38-40页
     ·二类油层孔隙半径测定第38页
     ·清水、污水体系聚合物回旋半径第38-39页
     ·不同渗透率二类油层与污水体系、清水体系聚合物的分子量配伍性(即孔隙半径和回旋半径之间关系)第39-40页
   ·二类油层不可及孔隙体积研究第40-41页
     ·实验方案第40页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40-41页
   ·聚合物油墙推进规律研究第41-42页
     ·聚合物油墙推进距离及采出效果评价实验方案第41页
     ·聚合物油墙推进距离及采出效果评价第41-42页
   ·污水体系、清水体系在二类油层中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测定研究第42-44页
     ·实验方案第42页
     ·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测定第42-44页
   ·污水体系、清水体系在二类油层中注入能力研究第44-46页
     ·实验方案第44页
     ·污水体系注入能力实验研究第44-45页
     ·清水体系注入能力实验研究第45-46页
   ·二类油层注采方式优选研究第46-49页
     ·实验方案第46-47页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47-49页
第五章 二类油层污水体系矿场聚合物驱油效果分析第49-57页
   ·油层发育状况第49-50页
   ·污水注聚阶段开发效果分析第50-57页
     ·注入采出能力分析第50-52页
     ·见效特征分析第52-55页
     ·动用状况分析第55页
     ·提高采收率分析第55-57页
结论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致谢第61-62页
附表第62-63页
详细摘要第6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庆三肇地区扶杨油层剩余有利目标区优选
下一篇:阶梯式泵深抽及配套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