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缩略语表 | 第13-1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33页 |
·我国大麦的特点 | 第14-15页 |
·多样性 | 第14页 |
·早熟性 | 第14-15页 |
·抗旱性 | 第15页 |
·耐盐性 | 第15页 |
·抗病性 | 第15页 |
·品质优异特性 | 第15页 |
·大麦矮秆遗传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大麦矮秆育种的意义 | 第15-16页 |
·大麦矮秆基因的遗传及定位 | 第16页 |
·大麦抽穗期遗传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春化反应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光周期反应遗传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早熟基因研究进展 | 第20页 |
·DNA分子标记的类型及应用研究 | 第20-31页 |
·DNA分子标记的类型 | 第21-25页 |
·基于分子杂交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 | 第21-22页 |
·基于PCR技术的分子标记技术 | 第22-24页 |
·基于限制性酶切和PCR技术的DNA标记技术 | 第24-25页 |
·基于DNA芯片技术的分子标记技术 | 第25页 |
·DNA分子标记的应用 | 第25-31页 |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26-28页 |
·目标基因的定位 | 第28-30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第30-31页 |
·基于图谱克隆基因 | 第31页 |
·物种亲缘关系和系统分类中的应用 | 第31页 |
·用于疾病诊断和遗传病连锁分析 | 第31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1-33页 |
2 大麦新矮源华矮11的遗传及矮秆基因定位研究 | 第33-5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植物材料和田间试验 | 第34页 |
·华矮11的遗传稳定性鉴定 | 第34页 |
·华矮11的遗传及等位测定 | 第34页 |
·矮秆及其它性状的基因定位 | 第34页 |
·性状考查 | 第34页 |
·DNA提取及基因池的构建 | 第34-35页 |
·SSR分析程序 | 第35-37页 |
·SSR引物筛选 | 第35页 |
·SSR扩增 | 第35-36页 |
·电泳及染色 | 第36-37页 |
·遗传作图及QTL定位分析 | 第37页 |
·SSR数据的收集转换 | 第37页 |
·分子图谱的构建 | 第37页 |
·QTL定位分析 | 第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7页 |
·华矮11的鉴定与遗传分析 | 第37-40页 |
·新矮源华矮11的遗传等位测定 | 第40-41页 |
·与矮秆基因bwtd1连锁的SSR标记的获得 | 第41-42页 |
·矮秆基因btwd1的定位 | 第42-43页 |
·DH群体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的表型分析 | 第43-45页 |
·DH群体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45页 |
·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QTL定位 | 第45-47页 |
·讨论 | 第47-51页 |
3 大麦抽穗期相关基因的QTL定位研究 | 第51-71页 |
·Galleon/Haruna Nijo DH群体抽穗期QTL定位及互作研究 | 第53-6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材料来源与田间试验设计 | 第53页 |
·统计分析 | 第53-54页 |
·结果分析 | 第54-58页 |
·表型分析 | 第54-55页 |
·抽穗期QTL探测 | 第55-56页 |
·抽穗期基因型的分布 | 第56-58页 |
·讨论 | 第58-61页 |
·Baudin×AC Metcalfe DH群体长光周期基因的定位研究 | 第61-7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1-62页 |
·材料来源与田间试验设计 | 第61-62页 |
·统计分析 | 第62页 |
·结果分析 | 第62-68页 |
·表型分析 | 第62-65页 |
·抽穗期QTL的探测 | 第65-68页 |
·光周期反应QTL的探测 | 第68页 |
·讨论 | 第68-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附录 | 第84-89页 |
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