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M05型地铁动车噪声预测及声学贡献度分析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6页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7-8页 |
·地铁车辆噪声源及传播路径分析 | 第8-10页 |
·轮轨噪声计算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轮轨噪声控制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课题的主要研究思路及研究工作 | 第14-16页 |
第二章 静态下动车的声学响应分析 | 第16-33页 |
·边界元法声学计算的控制方程 | 第16-17页 |
·动车车体结构 | 第17-18页 |
·静态下动车的主要噪声源 | 第18页 |
·动车所用声学材料的特性及填充位置 | 第18-19页 |
·动车声学边界元模型的建立 | 第19-21页 |
·动车乘客室室内声学响应及噪声源贡献度分析 | 第21-27页 |
·静态下动车乘客室室内声学响应分析 | 第21-25页 |
·各噪声源对动车车内噪声的贡献度分析 | 第25-27页 |
·动车车外声学响应及噪声源贡献度分析 | 第27-32页 |
·动车车外声学响应分析 | 第27-31页 |
·各噪声源对动车车外噪声的贡献度分析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动态下动车的声学响应分析 | 第33-56页 |
·轮轨滚动噪声的统计能量分析 | 第33-38页 |
·轮轨噪声的统计能量分析模型 | 第33-36页 |
·轮轨振动噪声计算结果分析 | 第36-38页 |
·地铁动车多体耦合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 第38-42页 |
·动车的多体耦合动力学模型 | 第38-40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0-42页 |
·动车的有限元模型 | 第42-43页 |
·动态下动车乘客室内声学响应及噪声源贡献度分析 | 第43-49页 |
·动态下动车车内噪声计算 | 第43-48页 |
·动态下各噪声源对动车车内噪声的贡献度分析 | 第48-49页 |
·动态下动车车外声学响应及噪声源贡献度分析 | 第49-54页 |
·动态下动车车外声学响应分析 | 第49-53页 |
·动态下各噪声源对动车车外噪声的贡献度分析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动车乘客室面板的声学贡献度分析及阻尼降噪 | 第56-63页 |
·声学贡献度分析理论 | 第56页 |
·动态下动车乘客室噪声的声学贡献度分析 | 第56-59页 |
·动车车内噪声的阻尼控制 | 第59-62页 |
·阻尼材料的降噪解析 | 第59-60页 |
·阻尼材料的声阻抗 | 第60-61页 |
·喷涂阻尼材料后动车的声学响应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第五章 SFM05型地铁动车噪声测试实验 | 第63-69页 |
·测试目的及测试仪器 | 第63页 |
·评定依据 | 第63页 |
·测点布置 | 第63-64页 |
·车内测点布置 | 第63页 |
·车外测点布置 | 第63-64页 |
·静态下动车噪声测试结果分析 | 第64-66页 |
·动车内部噪声测试结果分析 | 第64-65页 |
·动车外部噪声测试结果分析 | 第65-66页 |
·恒速运行状态下动车噪声测试结果分析 | 第66-68页 |
·动车内部噪声测试结果分析 | 第66-67页 |
·动车外部噪声测试结果分析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