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9页 |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岩土材料各向异性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岩石流变力学研究进展 | 第15-24页 |
·损伤理论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 第24-27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Boom Clay渗流-应力耦合短期力学特性研究 | 第29-61页 |
·引言 | 第29-30页 |
·物理力学性质 | 第30-36页 |
·地层和岩性 | 第30页 |
·矿物组成 | 第30-32页 |
·基本物理参数 | 第32-33页 |
·化学溶液对Boom Clay力学性质的影响 | 第33页 |
·颗粒粒径分布 | 第33-35页 |
·自修复现象 | 第35-36页 |
·固结试验 | 第36-46页 |
·试验准备 | 第36-39页 |
·试验方法及步骤 | 第39-41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1-46页 |
·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 | 第46-60页 |
·试验准备 | 第46-47页 |
·试验方法和步骤 | 第47-48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三章 Boom Clay横观各向同性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 第61-95页 |
·引言 | 第61-62页 |
·Boom Clay的横观各向同性性质 | 第62-64页 |
·剪切试验后微观分析 | 第64-70页 |
·弹塑性损伤本构关系 | 第70-86页 |
·弹塑性模量矩阵的一般表达式 | 第70-71页 |
·弹塑性模型 | 第71-73页 |
·应力-应变关系 | 第73-74页 |
·弹性损伤模型 | 第74-83页 |
·塑性强化模型 | 第83-84页 |
·塑性损伤模型 | 第84-86页 |
·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参数反分析 | 第86-94页 |
·弹性损伤模型反分析 | 第88-91页 |
·塑性硬化模型及参数反分析 | 第91-92页 |
·塑性损伤本构参数反分析 | 第92-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四章 Boom Clay渗流-应力耦合长期力学特性研究 | 第95-125页 |
·引言 | 第95页 |
·双联动渗流-应力耦合三轴流变仪 | 第95-103页 |
·研制目的 | 第95-97页 |
·仪器的主要技术性能 | 第97-100页 |
·仪器主要特点 | 第100-101页 |
·相关试验成果 | 第101-103页 |
·三轴流变试验 | 第103-113页 |
·试验装置 | 第103页 |
·试验方法和步骤 | 第103-104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104-113页 |
·固结流变试验 | 第113-123页 |
·试验装置 | 第113页 |
·试验方法和步骤 | 第113-114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114-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五章 Boom Clay渗流-应力耦合非线性蠕变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 第125-148页 |
·引言 | 第125页 |
·岩石蠕变损伤机理 | 第125-129页 |
·固结流变试验后微观分析 | 第129-133页 |
·一维固结流变模型 | 第133-137页 |
·经验非线性蠕变损伤本构模型 | 第137-144页 |
·改进的幂函数模型 | 第137-139页 |
·考虑损伤的经验非线性流变模型的建立 | 第139-141页 |
·蠕变损伤演化方程 | 第141-144页 |
·有限元程序设计 | 第144-146页 |
·三轴流变试验数值模拟 | 第146-147页 |
·本章小结 | 第147-148页 |
第六章 工程应用 | 第148-177页 |
·引言 | 第148页 |
·工程概况 | 第148-151页 |
·现场监测 | 第151-156页 |
·有限元模型 | 第156-157页 |
·计算条件 | 第157-161页 |
·开挖步及主要时间设置 | 第157-158页 |
·边界条件 | 第158页 |
·相关参数取值 | 第158-160页 |
·单元处理 | 第160-161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61-175页 |
·围岩变形特征 | 第162-166页 |
·围岩孔隙水压力 | 第166-169页 |
·围岩蠕变应变 | 第169-170页 |
·围岩损伤演化 | 第170-171页 |
·围岩渗透系数及孔隙度演化 | 第171-172页 |
·衬砌变形特征 | 第172-173页 |
·衬砌应力分布 | 第173-175页 |
·本章小结 | 第175-17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77-181页 |
·结论 | 第177-178页 |
·创新点 | 第178-179页 |
·展望 | 第179-181页 |
参考文献 | 第181-195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 第195-196页 |
博士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第196-197页 |
致谢 | 第197-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