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3.3 文献研究评述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1.4.1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念综述 | 第17-22页 |
2.1 协同发展相关理论 | 第17-20页 |
2.1.1 协同学 | 第17-18页 |
2.1.2 成本学说 | 第18-19页 |
2.1.3 要素禀赋学说 | 第19页 |
2.1.4 增长极理论 | 第19-20页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2.2.1 京津冀区域 | 第20页 |
2.2.2 区域物流 | 第20-21页 |
2.2.3 制造业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基于SWOT的京津冀物流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现状分析 | 第22-27页 |
3.1 优势分析 | 第22-23页 |
3.1.1 资源优势 | 第22页 |
3.1.2 政策优势 | 第22-23页 |
3.1.3 区位优势 | 第23页 |
3.2 劣势分析 | 第23-24页 |
3.2.1 未形成完善的利益分配制度 | 第23-24页 |
3.2.2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差距明显 | 第24页 |
3.3 机遇分析 | 第24-25页 |
3.3.1 国际形势需要 | 第24-25页 |
3.3.2 国家战略支持 | 第25页 |
3.4 挑战分析 | 第25-27页 |
3.4.1 行政体制束缚 | 第25-26页 |
3.4.2 产业结构趋同 | 第26页 |
3.4.3 生态环境压力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区域物流与制造业协同评价模型构建 | 第27-30页 |
4.1 研究思路 | 第27页 |
4.2 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原则 | 第27-28页 |
4.3 协同度以及协同效率评价模型 | 第28-30页 |
4.3.1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 | 第28-29页 |
4.3.2 DEA模型 | 第29-30页 |
第五章 京津冀地区物流业和制造业协同发展实证研究及对策 | 第30-48页 |
5.1 京津冀协同发展概述 | 第30-34页 |
5.1.1 京津冀区域物流业发展概况 | 第30-32页 |
5.1.2 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发展概况 | 第32-34页 |
5.2 京津冀区域物流业和制造业协同度分析 | 第34-41页 |
5.2.1 协同度模型指标的确定 | 第34-35页 |
5.2.2 京津冀区域物流业和制造业发展的协同度实证分析 | 第35-41页 |
5.3 基于DEA的京津冀区域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同效率分析 | 第41-44页 |
5.3.1 DEA模型指标的确定 | 第41页 |
5.3.2 京津冀区域物流业和制造业协同效率计算 | 第41-43页 |
5.3.3 京津冀区域物流业和制造业协同效率的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5.4 促进京津冀区域物流和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对策 | 第44-48页 |
5.4.1 构建协同发展长效机制 | 第44-45页 |
5.4.2 推进交通一体化与现代物流发展 | 第45页 |
5.4.3 建立产学研联盟 | 第45-46页 |
5.4.4 推动信息化与标准化建设 | 第46页 |
5.4.5 促进物流业产业集群建设 | 第46-47页 |
5.4.6 推动绿色物流建设 | 第47-4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48-49页 |
6.2 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