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前言 | 第8-18页 |
1.1 光致变色 | 第8-9页 |
1.2 二芳基乙烯类化合物简介 | 第9-10页 |
1.3 二芳基乙烯配合物 | 第10-11页 |
1.4 二芳基乙烯配合物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 第11-15页 |
1.4.1 光致变色性能 | 第11页 |
1.4.2 无损读取 | 第11-13页 |
1.4.3 荧光探针与离子检测 | 第13页 |
1.4.4 分子器件 | 第13-14页 |
1.4.5 其他方面 | 第14-15页 |
1.5 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6 合成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实验部分 | 第18-22页 |
2.1 主要原料及化学试剂 | 第18-19页 |
2.1.1 主要化学药品 | 第18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18-19页 |
2.2 合成部分 | 第19-22页 |
2.2.1 合成配合物[m_2-(H_2O)-Ag(benzene)(cis-dbe)] (BF_4~-) (1) | 第19页 |
2.2.2 合成BM-3-CP-3-TP及其银配合物(2) | 第19-20页 |
2.2.3 合成BM-4-CP-3-TP及其银配合物(3) | 第20-22页 |
3 产物表征 | 第22-36页 |
3.0 仪器与测试方法 | 第22页 |
3.1 配合物1的结构表征 | 第22-26页 |
3.1.1 配合物1 红外表征 | 第22-23页 |
3.1.2 配合物1 的晶体结构表征 | 第23-26页 |
3.2 BM-3-CP-3-TP及配合物2 的结构表征 | 第26-33页 |
3.2.1 化合物BM-3-CP-3-TP红外表征 | 第26-27页 |
3.2.2 化合物BM-3-CP-3-TP晶体结构表征 | 第27-31页 |
3.2.3 配合物2 红外表征 | 第31-33页 |
3.3 配合物3结构表征 | 第33-34页 |
3.3.1 配合物3 红外表征 | 第33页 |
3.3.2 配合物3 的晶体结构表征 | 第33-34页 |
3.5 小结 | 第34-36页 |
4 配合物的光致变色性能 | 第36-52页 |
4.1 仪器与制样方法 | 第36页 |
4.2 配合物1的性质研究 | 第36-42页 |
4.2.1 配合物1 核磁分析 | 第36-38页 |
4.2.2 配合物1 固态薄膜性质分析 | 第38-39页 |
4.2.3 配合物1在THF溶液中的光致变色性能 | 第39-40页 |
4.2.4 配合物1在PMMA薄膜中的光致变色性能 | 第40-41页 |
4.2.5 配合物1在PMMA薄膜中的耐疲劳性 | 第41-42页 |
4.3 BM-3-CP-3-TP及其银配合物2 性质分析 | 第42-48页 |
4.3.1 BM-3-CP-3-TP核磁分析 | 第42-44页 |
4.3.2 BM-3-CP-3-TP固相薄膜性质 | 第44-45页 |
4.3.3 配合物2在THF溶液中的光致变色性质 | 第45-46页 |
4.3.4 配合物2在PMMA中的光致变色性能 | 第46-47页 |
4.3.5 配合物2在PMMA薄膜中的耐疲劳性 | 第47-48页 |
4.4 配合物3的光致变色性能 | 第48-51页 |
4.4.1 配合物3在THF溶液中的光致变色性能 | 第48-49页 |
4.4.2 配合物3在PMMA中的光致变色性能 | 第49-50页 |
4.4.3 配合物3在PMMA薄膜中的耐疲劳性 | 第50-51页 |
4.5 小结 | 第51-52页 |
5 结论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附录: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