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44页 |
1.1 虾青素 | 第18-20页 |
1.1.1 虾青素的基本结构 | 第18页 |
1.1.2 虾青素的旋光异构体 | 第18-19页 |
1.1.3 虾青素的几何异构体 | 第19-20页 |
1.2 虾青素的应用 | 第20-25页 |
1.2.1 水产养殖 | 第20-23页 |
1.2.2 人类健康和营养 | 第23-25页 |
1.3 雨生红球藻 | 第25-36页 |
1.3.1 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的生物合成过程 | 第26-28页 |
1.3.2 雨生红球藻虾青素合成与其他代谢途径、细胞代谢物的关系 | 第28-35页 |
1.3.3 虾青素积累过程中转录水平的调控 | 第35-36页 |
1.4 雨生红球藻的养殖 | 第36-41页 |
1.4.1 二步培养法 | 第36页 |
1.4.2 藻株 | 第36-37页 |
1.4.3 培养模式 | 第37-40页 |
1.4.4 发展前景 | 第40-41页 |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41-44页 |
第2章 户外管道培养过程中雨生红球藻的生理变化 | 第44-54页 |
2.1 引言 | 第44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2.2.1 藻种 | 第44页 |
2.2.2 培养基 | 第44-45页 |
2.2.3 培养条件 | 第45页 |
2.2.4 实验指标测定 | 第45-46页 |
2.2.5 数据处理 | 第46页 |
2.3 结果 | 第46-50页 |
2.4 讨论 | 第50-52页 |
2.5 结论 | 第52-54页 |
第3章 在不动细胞阶段添加醋酸钠对虾青素积累过程的影响 | 第54-62页 |
3.1 引言 | 第54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3.2.1 藻种 | 第54页 |
3.2.2 培养基 | 第54页 |
3.2.3 培养方法 | 第54-55页 |
3.2.4 实验指标测定 | 第55-56页 |
3.2.5 数据处理 | 第56页 |
3.3 结果 | 第56-60页 |
3.3.1 醋酸钠对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的影响 | 第56-57页 |
3.3.2 醋酸钠对光合电子传递链的影响 | 第57页 |
3.3.3 醋酸钠对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的影响 | 第57-59页 |
3.3.4 醋酸钠对非化学光淬灭的影响 | 第59-60页 |
3.3.5 醋酸钠对虾青素含量的影响 | 第60页 |
3.4 讨论 | 第60-61页 |
3.5 结论 | 第61-62页 |
第4章 醋酸钠对雨生红球藻虾青素积累影响的代谢组学分析 | 第62-90页 |
4.1 引言 | 第62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2-64页 |
4.2.1 藻种 | 第62页 |
4.2.2 培养基 | 第62页 |
4.2.3 培养方法 | 第62页 |
4.2.4 实验指标测定 | 第62-63页 |
4.2.5 数据处理 | 第63-6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4-89页 |
4.3.1 色素含量及虾青素几何异构体 | 第64-65页 |
4.3.2 红球藻虾青素积累过程的代谢特性 | 第65-78页 |
4.3.3 糖代谢 | 第78-81页 |
4.3.4 糖酵解和TCA循环 | 第81-82页 |
4.3.5 光呼吸 | 第82页 |
4.3.6 乙醛酸循环 | 第82-84页 |
4.3.7 氨基酸 | 第84-85页 |
4.3.8 脂肪酸 | 第85-88页 |
4.3.9 醋酸钠对红球藻虾青素积累的代谢调控 | 第88-89页 |
4.4 结论 | 第89-90页 |
第5章 红球藻中光呼吸与虾青素积累相互关系的代谢组学分析 | 第90-106页 |
5.1 引言 | 第90-91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91-92页 |
5.2.1 藻种 | 第91页 |
5.2.2 培养基 | 第91页 |
5.2.3 培养方法 | 第91页 |
5.2.4 实验指标测定 | 第91-92页 |
5.2.5 数据处理 | 第9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2-104页 |
5.3.1 干重和色素含量 | 第92-93页 |
5.3.2 红球藻虾青素积累过程的代谢特性 | 第93-99页 |
5.3.3 光呼吸 | 第99-101页 |
5.3.4 糖代谢 | 第101页 |
5.3.5 糖酵解和TCA循环 | 第101-102页 |
5.3.6 氨基酸 | 第102-103页 |
5.3.7 光呼吸对虾青素积累过程的代谢调控 | 第103-104页 |
5.4 结论 | 第104-106页 |
第6章 接种比例对雨生红球藻生长和虾青素积累的影响 | 第106-118页 |
6.1 引言 | 第106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106-107页 |
6.2.1 藻种 | 第106页 |
6.2.2 培养基 | 第106页 |
6.2.3 培养方法 | 第106页 |
6.2.4 实验指标测定 | 第106-107页 |
6.2.5 数据处理 | 第107页 |
6.3 结果 | 第107-115页 |
6.3.1 不同接种比例对游动细胞阶段藻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6.3.2 不同初始接种密度对不动细胞阶段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109-111页 |
6.3.3 接种比例对整个培养过程的影响 | 第111-115页 |
6.4 讨论 | 第115-117页 |
6.5 结论 | 第117-118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46页 |
致谢 | 第146-148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8-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