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7页 |
1.1.1 无线网络的发展与演进 | 第12-15页 |
1.1.2 服务化思想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 | 第15-17页 |
1.2 服务化5G网络资源管理与编排技术基础 | 第17-22页 |
1.2.1 软件定义网络技术 | 第17-19页 |
1.2.2 无线网络虚拟化技术 | 第19-21页 |
1.2.3 微服务技术 | 第21-2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7页 |
1.3.1 无线网络虚拟化架构及资源管理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1.3.2 无线网络中负载均衡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1.3.3 无线网络切片及切片管理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7-30页 |
1.4.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1.4.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9-30页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30-32页 |
1.6 参考文献 | 第32-39页 |
第二章 服务化的5G网络管理架构研究与设计 | 第39-80页 |
2.1 基于微服务技术的服务化5G网络部署架构 | 第39-42页 |
2.2 服务化5G无线网络资源管理架构 | 第42-47页 |
2.2.1 异构无线网络资源虚拟化架构 | 第42-44页 |
2.2.2 基于SDN和NFV的无线网络资源管理架构 | 第44-47页 |
2.3 基于随机学习和拍卖机制的网络切片资源管理编排 | 第47-57页 |
2.3.1 问题建模 | 第47-50页 |
2.3.2 基于随机学习和拍卖机制的资源管理编排算法设计 | 第50-54页 |
2.3.3 仿真结果与讨论 | 第54-57页 |
2.4 服务化5G核心网能力开放架构设计 | 第57-77页 |
2.4.1 服务化5G核心网能力开放架构 | 第57-62页 |
2.4.2 API网关架构设计 | 第62-70页 |
2.4.3 能力开放接口协议、交互机制设计 | 第70-73页 |
2.4.4 能力开放接口性能提升方案 | 第73-7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77页 |
2.6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第三章 服务化5G网络虚拟无线资源管理与编排策略研究 | 第80-99页 |
3.1 系统模型与问题建模 | 第81-86页 |
3.1.1 系统模型与假设 | 第81-83页 |
3.1.2 问题建模 | 第83-86页 |
3.2 基于L-V模型的虚拟无线资源分配算法设计 | 第86-87页 |
3.3 系统平衡状态分析 | 第87-91页 |
3.3.1 系统平衡点的存在性和类型 | 第87-89页 |
3.3.2 系统平衡状态稳定性 | 第89-91页 |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91-9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7页 |
3.6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第四章 服务化5G核心网资源管理编排与负载均衡研究 | 第99-118页 |
4.1 系统模型与问题建模 | 第99-102页 |
4.1.1 系统模型 | 第99-100页 |
4.1.2 问题建模 | 第100-102页 |
4.2 负载均衡与资源优化算法设计 | 第102-110页 |
4.2.1 近似雅可比ADMM算法 | 第103-104页 |
4.2.2 问题转化 | 第104-106页 |
4.2.3 算法设计与实现 | 第106-110页 |
4.3 仿真结果与讨论 | 第110-115页 |
4.3.1 仿真参数设置 | 第110页 |
4.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110-11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5页 |
4.5 参考文献 | 第115-118页 |
第五章 服务化的端到端网络切片管理与编排原型系统 | 第118-135页 |
5.1 服务化的5G网络切片管理架构 | 第118-126页 |
5.1.1 基于SDN和NFV的服务化5G网络切片管理架构 | 第119-121页 |
5.1.2 高能效的网络服务迁移方案 | 第121-126页 |
5.2 服务化的端到端网络切片管理与编排原型系统设计 | 第126-127页 |
5.3 服务化的端到端网络切片管理与编排原型验证平台的实现 | 第127-130页 |
5.3.1 网络切片管理与编排系统的实现架构 | 第127-128页 |
5.3.2 原型系统平台中各模块功能与实现方案 | 第128-130页 |
5.4 原型验证平台目前支持的特性 | 第130-13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3页 |
5.6 参考文献 | 第133-135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35-138页 |
6.1 全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135-136页 |
6.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 第136-138页 |
附录1: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 第138-141页 |
致谢 | 第141-143页 |
附录2: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项目科研工作与学术成果 | 第143-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