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书宗晋唐得失研究--以行、楷书为例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引言 | 第6-7页 | 
| 第一章 赵孟頫书宗晋唐的缘起 | 第7-10页 | 
| 第一节 外部因素 | 第7-9页 | 
| 一、时代背景 | 第7-8页 | 
| 二、社会思潮及宗教影响 | 第8-9页 | 
| 第二节 内部因素 | 第9-10页 | 
| 一、书承及家学渊源 | 第9页 | 
| 二、自身境遇及性情 | 第9-10页 | 
| 第二章 赵孟頫书宗晋唐的所得 | 第10-26页 | 
| 第一节 对晋唐书法的继承取法 | 第10-24页 | 
| 一、审美追求 | 第11-13页 | 
| 二、技法追求 | 第13-24页 | 
| 第二节 自身风格的形成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赵孟頫书宗晋唐的局限 | 第26-37页 | 
| 第一节 历史的局限 | 第26-27页 | 
| 一、时代审美意趣的束缚 | 第26页 | 
| 二、个人艺术风格的固化 | 第26-27页 | 
| 三、碑帖善本的欠缺散失 | 第27页 | 
| 第二节 对晋唐书法取法上的疏漏 | 第27-37页 | 
| 一、取法魏晋:重技法而遗精神 | 第28-33页 | 
| 二、取法唐代:重妍美而遗风骨 | 第33-37页 | 
| 第四章 赵孟頫以后“书宗晋唐”的传统及启示 | 第37-46页 | 
| 第一节 赵孟頫以后“书宗晋唐”的传统 | 第37-38页 | 
| 第二节 赵孟頫“书宗晋唐”问题对我的启示 | 第38-42页 | 
| 一、临摹与创作的辩证关系 | 第39-40页 | 
| 二、合理把握技法与情感的关系 | 第40-41页 | 
| 三、当符合时代的表达 | 第41-42页 | 
| 第三节 我的创作中对于赵孟頫的运用与变化 | 第42-46页 | 
| 结语 | 第46-47页 | 
| 附录 | 第4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 
|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著发表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