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管板设计方法发展历程 | 第12-17页 |
1.2.1 国外换热器设计方法的发展 | 第12-13页 |
1.2.2 国内换热器设计方法的发展 | 第13-14页 |
1.2.3 当量管板的弹性常数 | 第14-17页 |
1.3 管板设计的基础模型 | 第17-20页 |
1.3.1 当量管板 | 第18-19页 |
1.3.2 固定管板换热器轴向对称 | 第19页 |
1.3.3 作用于管板的弹性基础 | 第19页 |
1.3.4 其他相关的考虑 | 第19-20页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3页 |
第2章 ASMEⅧ-1中固定管板换热器管板的计算方法 | 第23-43页 |
2.1 符号说明 | 第23-24页 |
2.2 基本假定与模型 | 第24-25页 |
2.3 参数计算 | 第25-29页 |
2.4 当量管板计算 | 第29-34页 |
2.4.1 当量管板所受载荷 | 第29-30页 |
2.4.2 当量管板受压下的挠曲变形 | 第30-32页 |
2.4.3 待定系数A、B的解 | 第32-33页 |
2.4.4 当量管板挠曲变形的解 | 第33-34页 |
2.5 环板计算 | 第34-41页 |
2.5.1 静力平衡 | 第34-35页 |
2.5.2 弯矩的平衡 | 第35页 |
2.5.3 刚性环的转角 | 第35-36页 |
2.5.4 Va、Ma的代换 | 第36-38页 |
2.5.5 环板挠曲产生的边界条件 | 第38-39页 |
2.5.6 当量压力Pe的计算 | 第39-41页 |
2.6 管板中最大应力计算 | 第41-4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GB/T‐151中固定管板换热器管板的计算方法 | 第43-65页 |
3.1 符号说明 | 第43-45页 |
3.2 基本假定与模型 | 第45-47页 |
3.3 参数计算 | 第47-49页 |
3.4 管板模型的基本内力因素 | 第49-51页 |
3.5 当量管板计算 | 第51-57页 |
3.5.1 当量管板所受载荷 | 第51-52页 |
3.5.2 当量管板受压下的挠曲变形 | 第52-54页 |
3.5.3 待定系数A、B的解 | 第54-55页 |
3.5.4 当量管板挠曲变形的解 | 第55-57页 |
3.6 其他元件的刚度与位移 | 第57-61页 |
3.6.1 管箱 | 第57-58页 |
3.6.2 管箱法兰 | 第58页 |
3.6.3 壳体法兰 | 第58-59页 |
3.6.4 壳体 | 第59页 |
3.6.5 环形板 | 第59页 |
3.6.6 管板的径向拉伸 | 第59-60页 |
3.6.7 法兰力矩下螺栓垫片的变形 | 第60-61页 |
3.7 变形协调条件 | 第61-62页 |
3.8 内力因素方程组的建立 | 第62-63页 |
3.9 管板最大应力计算 | 第63-64页 |
3.10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4章 GB/T-151与ASMEⅧ-1的对比分析 | 第65-75页 |
4.1 ASME与 GB151 在力学模型上的差异 | 第65-67页 |
4.1.1 当量管板强度的削弱 | 第65页 |
4.1.2 当量管板刚度的削弱 | 第65-66页 |
4.1.3 管束对管板的支撑作用 | 第66页 |
4.1.4 未开孔环板的刚度 | 第66页 |
4.1.5 最大应力可能发生在当量管板外时的校验 | 第66-67页 |
4.1.6 当量管板与环板交界区域的应力修正 | 第67页 |
4.2 具体条件下两种标准管板计算厚度的差异 | 第67-73页 |
4.2.1 设计条件 | 第68-70页 |
4.2.2 校核方法 | 第70-71页 |
4.2.3 计算结果 | 第71-7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5章 有限元方法与对比 | 第75-83页 |
5.1 管板模型的几何参数 | 第75页 |
5.2 模型的简化与网格划分 | 第75-79页 |
5.3 载荷约束的施加和求解 | 第79页 |
5.4 沿径向方向弯曲应力的变化规律 | 第79-8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7页 |
6.1 结论 | 第83-84页 |
6.2 展望 | 第84-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