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7页 |
1.1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结构 | 第11-19页 |
1.1.1 脊灰病毒的分类及形态结构 | 第11-12页 |
1.1.2 脊灰病毒基因组 | 第12页 |
1.1.3 脊灰病毒基因编码的蛋白质 | 第12-16页 |
1.1.4 脊灰病毒受体 | 第16-17页 |
1.1.5 脊灰病毒的生命周期 | 第17-19页 |
1.2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病理学和流行病学 | 第19-21页 |
1.2.1 脊髓灰质炎发病机制 | 第19-20页 |
1.2.2 世界各国脊髓灰质炎的发病情况 | 第20-21页 |
1.3 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制现状 | 第21-22页 |
1.3.1 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 第21-22页 |
1.3.2 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 | 第22页 |
1.4 脊灰病毒抗体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4.1 脊灰病毒抗体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4.2 阻断ELISA法的建立 | 第23-24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7页 |
第2章 脊灰病毒培养鉴定和纯化 | 第27-5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7-31页 |
2.1.1 病毒 | 第27页 |
2.1.2 细胞 | 第27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7-28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2.1.5 试剂配制 | 第28-3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1-40页 |
2.2.1 Vero细胞系的培养及传代和保存 | 第31-33页 |
2.2.2 脊灰病毒Sabin株Ⅰ型培养增殖以及效价测定 | 第33-34页 |
2.2.3 脊灰病毒Sabin株Ⅰ型鉴定 | 第34-37页 |
2.2.4 脊灰病毒Sabin株Ⅰ型浓缩和纯化 | 第37-40页 |
2.2.5 统计学分析 | 第40页 |
2.3 结果 | 第40-49页 |
2.3.1 Vero细胞的增殖以及活力测定 | 第40-41页 |
2.3.2 脊灰病毒Sabin株Ⅰ型培养增殖情况以及效价测定 | 第41-44页 |
2.3.3 脊灰病毒Sabin株Ⅰ型鉴定 | 第44-45页 |
2.3.4 脊灰病毒Sabin株Ⅰ型浓缩纯化 | 第45-49页 |
2.4 讨论 | 第49-52页 |
2.4.1 细胞的培养 | 第49-50页 |
2.4.2 脊灰病毒增殖纯化 | 第50-52页 |
第3章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52-77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52-53页 |
3.1.1 细胞 | 第52页 |
3.1.2 实验动物 | 第52页 |
3.1.3 主要试剂 | 第52页 |
3.1.4 主要仪器 | 第52-53页 |
3.1.5 试剂配制 | 第5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3-63页 |
3.2.1 小鼠免疫 | 第53-54页 |
3.2.2 小鼠抗血清制备 | 第54页 |
3.2.3 饲养层细胞制备 | 第54-55页 |
3.2.4 骨髓瘤细胞制备 | 第55页 |
3.2.5 免疫脾细胞制备 | 第55-56页 |
3.2.6 细胞融合 | 第56-58页 |
3.2.7 抗体检测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58-61页 |
3.2.8 杂交瘤细胞筛选 | 第61-62页 |
3.2.9 单克隆抗体制备 | 第62页 |
3.2.10 中和实验(细胞微量板法) | 第62页 |
3.2.11 间接ELISA测定 | 第62-63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63-73页 |
3.3.1 抗原最适包被浓度的测定 | 第63页 |
3.3.2 免疫小鼠血清抗体效价测定 | 第63-64页 |
3.3.3 小鼠骨髓瘤细胞的增殖 | 第64-65页 |
3.3.4 细胞融合结果 | 第65-66页 |
3.3.5 杂交瘤细胞的生长 | 第66-67页 |
3.3.6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 第67-71页 |
3.3.7 中和实验结果 | 第71-72页 |
3.3.8 上清液效价结果 | 第72-73页 |
3.4 讨论 | 第73-77页 |
3.4.1 免疫动物以及免疫程序的选择 | 第73-74页 |
3.4.2 抗体筛选方法的建立 | 第74页 |
3.4.3 细胞融合技术 | 第74-75页 |
3.4.4 融合细胞的培养 | 第75页 |
3.4.5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克隆 | 第75-7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6页 |
附录A 英文缩写索引 | 第86-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