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6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2-14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基于2-羟基萘甲醛希夫碱类铝离子探针的设计、合成及荧光性质研究. | 第16-46页 |
1.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 第19-20页 |
1.1.1原料及试剂 | 第19页 |
1.1.2实验仪器 | 第19-20页 |
1.2 荧光探针化合物H_3L的合成与表征 | 第20页 |
1.2.1 制备原理 | 第20页 |
1.2.2 合成步骤 | 第20页 |
1.3 荧光探针性质的研究 | 第20-41页 |
1.3.1 实验设计 | 第20-21页 |
1.3.2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1.3.3 探针化合物H_3L与Al~(3+)离子结合性质的研究 | 第23-24页 |
1.3.4 探针化合物H_3L对Al~(3+)离子选择性研究 | 第24-25页 |
1.3.5 荧光探针化合物H_3L对Al~(3+)离子的灵敏度及检测限 | 第25-29页 |
1.3.6 荧光探针化合物H_3L检测Al~(3+)离子的抗干扰性的研究 | 第29-34页 |
1.3.7 体系pH值对探针化合物H_3L检测Al~(3+)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34-35页 |
1.3.8 探针化合物H_3L检测Al~(3+)荧光响应的量子产率测定 | 第35-37页 |
1.3.9 H_3L-Al~(3+)复合物配位比及配位方式的研究 | 第37-41页 |
1.4 H_3L与Al~(3+)复合物的荧光性质研究 | 第41页 |
1.5 细胞内荧光性质的研究 | 第41-44页 |
1.5.1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1.5.2 实验方法 | 第42-44页 |
1.6 讨论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二章 基于罗丹明B内酰胺的希夫碱衍生物铁离子探针的设计、合成及荧光性质研究 | 第46-71页 |
2.1 实验原料、仪器 | 第49-50页 |
2.1.1 原料和试剂 | 第49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49-50页 |
2.2 罗丹明B内酰胺类希夫碱荧光探针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50-55页 |
2.2.1 罗丹明B内酰胺的制备原理 | 第50页 |
2.2.2 实验步骤 | 第50-52页 |
2.2.3 罗丹明B内酰胺的希夫碱衍生物的合成原理 | 第52页 |
2.2.4 实验步骤 | 第52-54页 |
2.2.5 罗丹明B内酰胺希夫碱衍生物合成探讨 | 第54-55页 |
2.3 罗丹明B内酰胺希夫碱铁离子荧光探针的荧光性质的研究 | 第55-56页 |
2.3.1 实验设计 | 第55页 |
2.3.2 3种探针化合物荧光性质的研究 | 第55-56页 |
2.4 RhN4SB3的荧光性质的研究 | 第56-67页 |
2.4.1 RhN4SB3对Fe~(3+)的选择性的研究 | 第56-57页 |
2.4.2 RhN4SB3与Fe~(3+)结合性质的研究 | 第57-59页 |
2.4.3 探针化合物RhN4SB3对Fe~(3+)特异性结合荧光稳定性的研究 | 第59页 |
2.4.4 确定RhN4SB3与Fe~(3+)结合的配位比 | 第59-61页 |
2.4.5 探针化合物RhN4SB3对Fe~(3+)特异性结合荧光灵敏性的研究 | 第61-64页 |
2.4.6 探针化合物RhN4SB3与Fe~(3+)结合抗干扰性能的研究 | 第64-65页 |
2.4.7 RhN4SB3-Fe~(3+)复合物的相对量子产率计算 | 第65-67页 |
2.5 RhN4SB3-Fe~(3+)复合物激发发光机制的研究 | 第67-69页 |
小结 | 第69-71页 |
全文结论 | 第71-72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4-85页 |
附录 | 第85-92页 |
综述 | 第92-120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110-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个人简历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