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索穹顶发展概述 | 第9-13页 |
1.1.1 索穹顶发展历史 | 第9页 |
1.1.2 索穹顶工程应用 | 第9-13页 |
1.2 索穹顶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施工分析 | 第13-15页 |
1.2.2 模型试验 | 第15页 |
1.3 本文工程背景 | 第15-18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第2章 复合式索穹顶施工成型技术 | 第21-37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既有索穹顶结构的施工方法 | 第21-27页 |
2.2.1 韩国奥林匹克体操馆和击剑馆 | 第22-23页 |
2.2.2 美国佐治亚穹顶 | 第23-24页 |
2.2.3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索穹顶 | 第24-27页 |
2.3 索穹顶施工方法的创新 | 第27-29页 |
2.3.1 索穹顶建造过程中的问题 | 第28页 |
2.3.2 施工方法创新 | 第28-29页 |
2.4 索穹顶塔架顶升安装施工方法 | 第29-33页 |
2.5 刚性屋面施工安装技术 | 第33-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7页 |
第3章 复合式索穹顶的施工全过程模拟及误差控制 | 第37-61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天津理工大学索穹顶施工全过程分析 | 第37-49页 |
3.2.1 施工步骤 | 第39-43页 |
3.2.2 施工过程有限元模拟 | 第43-49页 |
3.3 多种张拉方式对比 | 第49-53页 |
3.4 索穹顶施工误差影响及控制技术 | 第53-60页 |
3.4.1 环梁施工误差对索穹顶内力影响与调节方法 | 第54-56页 |
3.4.2 拉索误差对索穹顶内力影响与控制方法 | 第56-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 复合式索穹顶施工监测 | 第61-75页 |
4.1 引言 | 第61页 |
4.2 施工监测在国内外的发展 | 第61-63页 |
4.3 天津理工大学索穹顶施工监测 | 第63-68页 |
4.3.1 监测设备介绍 | 第64-65页 |
4.3.2 施工监测关键参数 | 第65-66页 |
4.3.3 测点布置方案 | 第66-68页 |
4.4 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68-73页 |
4.4.1 施工过程中监测结果分析 | 第68-71页 |
4.4.2 张拉成型态监测结果分析 | 第71-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5章 复合式索穹顶模型试验 | 第75-85页 |
5.1 试验目的 | 第75页 |
5.2 模型设计 | 第75-79页 |
5.2.1 环梁及立柱 | 第76页 |
5.2.2 拉索及撑杆 | 第76-77页 |
5.2.3 节点设计 | 第77-78页 |
5.2.4 顶升设备 | 第78-79页 |
5.3 试验前期准备 | 第79-81页 |
5.3.1 数据采集设备 | 第79页 |
5.3.2 测点布置 | 第79-80页 |
5.3.3 材性试验 | 第80-81页 |
5.4 试验内容 | 第81-84页 |
5.5 误差分析 | 第84页 |
5.6 结论 | 第84-8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6.1 结论 | 第85-86页 |
6.2 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