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前言 | 第9-11页 |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1-13页 |
| 2.1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 2.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2.2.1 文献资料法 | 第11页 |
| 2.2.2 多因素分析法 | 第11页 |
| 2.2.3 逻辑分析法 | 第11页 |
| 2.2.4 层次分析法 | 第11-12页 |
| 2.3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3 建立我国篮球职业联赛选秀机制的现状和问题 | 第13-22页 |
| 3.1 我国篮球后备人才流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 第13-19页 |
| 3.1.1 垂直流动 | 第13-17页 |
| 3.1.2 水平流动 | 第17页 |
| 3.1.3 国际流动 | 第17-18页 |
| 3.1.4 职业变动 | 第18-19页 |
| 3.2 缺乏对后备人才培养的奖励和激励机制的问题 | 第19-22页 |
| 3.2.1 缺乏对运动员激励机制和社会保障 | 第19-20页 |
| 3.2.2 缺乏对基层教练员奖励机制 | 第20页 |
| 3.2.3 缺乏对基层培养单位奖励机制 | 第20-22页 |
| 4 建立我国篮球职业联赛选秀机制的现有基础 | 第22-25页 |
| 4.1 NBA选秀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 第22页 |
| 4.2 科学、合理的选秀体系符合各方利益 | 第22-23页 |
| 4.3 举国体制下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为选秀建立了稳固基础 | 第23-25页 |
| 4.3.1 政策基础 | 第23页 |
| 4.3.2 竞赛基础 | 第23-24页 |
| 4.3.3 人才培养基础 | 第24-25页 |
| 5 NBA选秀机制分析与借鉴 | 第25-27页 |
| 5.1 | 第25-27页 |
| 5.1.1 NBA选秀制度演进历程 | 第25页 |
| 5.1.2 NBA选秀参与资格 | 第25-26页 |
| 5.1.3 NBA选秀程序 | 第26-27页 |
| 6 我国篮球联赛选秀机制分析 | 第27-31页 |
| 6.1 CBA选秀机制分析 | 第27-28页 |
| 6.1.1 CBA选秀方式 | 第27页 |
| 6.1.2 CBA新秀来源及具备条件 | 第27页 |
| 6.1.3 选秀程序 | 第27页 |
| 6.1.4 新秀球员待遇和合同 | 第27-28页 |
| 6.2 CBA首届选秀大会探讨 | 第28-31页 |
| 6.2.1 CBA新秀竞技水平不高,难得俱乐部认可 | 第28-29页 |
| 6.2.2 薪资、合同待遇较低对球员吸引力不大 | 第29页 |
| 6.2.3 选秀训练营不能被更好的利用 | 第29-30页 |
| 6.2.4 俱乐部之间不能交换选秀权 | 第30页 |
| 6.2.5 缺乏对培养单位以及教练员的激励机制 | 第30-31页 |
| 7 我国篮球职业联赛选秀机制的新构建 | 第31-35页 |
| 7.1 建立新的选秀机制将要考虑的问题 | 第31-32页 |
| 7.2 设计符合新的选秀机制 | 第32-35页 |
| 8 结论与建议 | 第35-36页 |
| 8.1 结论 | 第35页 |
| 8.2 建议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