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中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实验研究 | 第14-41页 |
1.材料 | 第14-17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14页 |
1.2 饲养环境及饲料 | 第14页 |
1.3 实验药品 | 第14-15页 |
1.4 主要实验试剂及试剂盒 | 第15页 |
1.5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5-17页 |
2.方法 | 第17-22页 |
2.1 分组及给药剂量的确定 | 第17页 |
2.2 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 第17页 |
2.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第17-21页 |
2.3.1 动物形态学观察 | 第17-18页 |
2.3.2 Morris水迷宫实验 | 第18页 |
2.3.3 脑组织海马区中相关指标的检测 | 第18-21页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21-22页 |
3.实验结果 | 第22-33页 |
3.1 动物形态学观察 | 第22-23页 |
3.2 Morris水迷宫实验 | 第23-27页 |
3.2.1 逃避潜伏期(Escape Latency,EL) | 第23-25页 |
3.2.2 游泳距离(Swimming Distance,SD) | 第25-26页 |
3.2.3 原平台象限的停留时间(Retention Time,RT) | 第26-27页 |
3.3 脑组织海马区中相关指标的表达 | 第27-33页 |
3.3.1 脑组织海马区Aβ42的表达 | 第27-28页 |
3.3.2 脑组织海马区胆碱能系统功能 | 第28-31页 |
3.3.3 脑组织海马区Bcl-2/Bax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 | 第31-33页 |
4.讨论 | 第33-37页 |
4.1 .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第33-34页 |
4.1.1 动物模型的选择 | 第33页 |
4.1.2 药物的选择 | 第33-34页 |
4.2 .状元丸对双转基因小鼠记忆和空间探知力能力的影响 | 第34页 |
4.3 .状元丸抗AD的可能作用机制 | 第34-37页 |
4.3.1 对Aβ42的影响 | 第34-35页 |
4.3.2 对胆碱能系统的影响 | 第35-36页 |
4.3.3 对Bcl-2/Bax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36-37页 |
5.结论 | 第37-38页 |
6.问题与展望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1 | 第39-41页 |
文献综述 | 第41-52页 |
1.AD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 | 第41-46页 |
1.1 AD的发病机制 | 第41-43页 |
1.1.1 淀粉蛋白级联假说 | 第41-42页 |
1.1.2 胆碱能神经元损伤 | 第42页 |
1.1.3 Tau蛋白过度磷酸化 | 第42页 |
1.1.4 基因突变 | 第42-43页 |
1.1.5 衰老与氧化应激 | 第43页 |
1.1.6 神经递质通道假说 | 第43页 |
1.1.7 炎症反应 | 第43页 |
1.2 现代医学AD治疗药物的研究 | 第43-45页 |
1.2.1 作用于胆碱能系统药物 | 第44页 |
1.2.2 NMDA受体拮抗剂 | 第44页 |
1.2.3 促脑功能恢复药 | 第44-45页 |
1.3 AD模型研究 | 第45-46页 |
1.3.1 动物模型 | 第45-46页 |
1.3.2 体外模型 | 第46页 |
2.中医药对AD的研究现况 | 第46-48页 |
2.1 中医对AD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46-47页 |
2.2 中医药治疗AD的方法 | 第47-48页 |
2.2.1 单味中药治疗 | 第47-48页 |
2.2.2 中药复方治疗 | 第48页 |
2.2.3 针灸治疗 | 第48页 |
3.状元丸与AD的相关研究 | 第48-49页 |
4.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2 | 第50-52页 |
附录 :技术路线图 | 第52-53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