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迹塘当代农村建筑工匠的建造实践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16-17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1.2.2 时间范围 | 第16页 |
1.2.3 空间范围 | 第16-17页 |
1.3 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1.3.1 国外研究 | 第17页 |
1.3.2 国内研究 | 第17-18页 |
1.4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第2章 马迹塘的区位、历史与建成环境演变 | 第20-30页 |
2.1 区位 | 第20-21页 |
2.2 历史概况 | 第21页 |
2.3 建成环境演变 | 第21-27页 |
2.3.1 建筑队伍发展 | 第21-23页 |
2.3.2 马迹塘农宅建设历程 | 第23-27页 |
2.4 工匠在农宅建设中的演变 | 第27-29页 |
2.4.1 工匠工种的演变 | 第27-28页 |
2.4.2 工匠参与方式的演变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工匠的建造实践 | 第30-49页 |
3.1 工匠的特征与现状 | 第30-32页 |
3.1.1 工匠的特征 | 第30页 |
3.1.2 工匠的现状 | 第30-32页 |
3.2 工匠人物访谈 | 第32-37页 |
3.3 工匠建造实践调研 | 第3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工匠建造作品的特征 | 第49-73页 |
4.1 平面特征 | 第49-53页 |
4.1.1 正屋和杂屋的平面组合 | 第49-51页 |
4.1.2 居中的堂屋 | 第51-52页 |
4.1.3 四米开间模数 | 第52-53页 |
4.2 立面特征 | 第53-59页 |
4.2.1 瓷砖饰面 | 第54-55页 |
4.2.2 装饰构件 | 第55-57页 |
4.2.3 出挑的檐沟和外廊 | 第57-59页 |
4.3 空间特征 | 第59-62页 |
4.3.1 便捷性与私密性 | 第59页 |
4.3.2 空间尺度的相似性 | 第59-60页 |
4.3.3 储物阁楼 | 第60-62页 |
4.4 节点特征 | 第62-72页 |
4.4.1 构造层次简单化 | 第62-64页 |
4.4.2 构造手段灵活化 | 第64-65页 |
4.4.3 构造形式多样化 | 第65-68页 |
4.4.4 构造要点口诀化 | 第68-69页 |
4.4.5 钢筋配置教条化 | 第69-71页 |
4.4.6 抗震构造措施不规范化 | 第71-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工匠的建造原则 | 第73-82页 |
5.1 工匠建造的内涵 | 第73-74页 |
5.1.1 乡村生活的重要成分 | 第73页 |
5.1.2 低成本建造模式 | 第73-74页 |
5.1.3 地方传统及文化传承载体 | 第74页 |
5.2 工匠的建造原则 | 第74-80页 |
5.2.1 经济实用性 | 第74-76页 |
5.2.2 灵活性 | 第76-77页 |
5.2.3 低技术 | 第77-78页 |
5.2.4 就近取材 | 第78-79页 |
5.2.5 工匠主导营建 | 第79-8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6章 工匠经验的反思 | 第82-88页 |
6.1 工匠经验的优化策略 | 第82-84页 |
6.1.1 优化工匠经验的重要性 | 第82页 |
6.1.2 工匠经验的继承 | 第82-83页 |
6.1.3 工匠经验的改良 | 第83-84页 |
6.2 建筑师介入农宅建设 | 第84-88页 |
6.2.1 建筑师介入农宅建设的必然性 | 第84-85页 |
6.2.2 建筑师介入农宅建设的注意事项 | 第85-86页 |
6.2.3 建筑师介入农宅建设的方式 | 第86-88页 |
结语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目录 | 第92-93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及竞赛获奖情况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