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我国农村旅游的迅猛发展 | 第11-12页 |
1.1.2 传统农村旅游开发弊端显现 | 第12页 |
1.1.3 社区营造理念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兴起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1.3.1 乡村与农村 | 第14-15页 |
1.3.2 社区与农村社区 | 第15-16页 |
1.3.3 农村旅游 | 第16页 |
1.3.4 社区营造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20-35页 |
2.1 社区营造相关研究综述 | 第20-28页 |
2.1.1 国外与台湾社区营造研究 | 第20-24页 |
2.1.2 我国大陆社区营造研究现状及实践 | 第24-28页 |
2.2 农村社区旅游开发相关研究综述 | 第28-34页 |
2.2.1 国外农村旅游开发相关研究 | 第28-29页 |
2.2.2 我国农村社区旅游开发相关研究 | 第29-3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3 社区营造下的农村社区旅游开发基础研究 | 第35-51页 |
3.1 我国传统农村社区旅游开发现状 | 第35-41页 |
3.1.1 传统农村社区旅游开发的意义与弊端 | 第35-38页 |
3.1.2 传统农村社区旅游开发类型 | 第38-41页 |
3.2 社区营造理念的阐述与认识 | 第41-46页 |
3.2.1 社区营造的核心内容 | 第41-43页 |
3.2.2 社区营造的特征及要点 | 第43-44页 |
3.2.3 特色文化产业的构建与协力组织的重要 | 第44-46页 |
3.3 社区营造与农村社区旅游开发的关系 | 第46-51页 |
3.3.1 社区营造对农村社区旅游开发的意义 | 第46-47页 |
3.3.2 由我国最新政策看社区营造实施可能性 | 第47-51页 |
4 典型实践案例调研分析 | 第51-71页 |
4.1 实践案例的选取与对比 | 第51-52页 |
4.2 台湾白米木屐村的“木屐”重生之路 | 第52-56页 |
4.2.1 白米木屐村区位与历史概述 | 第52-53页 |
4.2.2 白米木屐村的社区营造历程 | 第53-56页 |
4.2.3 白米木屐村社区营造成功因素总结 | 第56页 |
4.3 台湾湾宝社区的“西瓜”营造之路 | 第56-62页 |
4.3.1 湾宝社区的区位与历史概述 | 第56-58页 |
4.3.2 老照片作为文化动员策略 | 第58-60页 |
4.3.3 地方经济作物的文化构建:湾宝西瓜 | 第60-61页 |
4.3.4 湾宝社区营造经验总结 | 第61-62页 |
4.4 湖北徐治塆内生发展之路 | 第62-69页 |
4.4.1 徐治塆地理与历史概况 | 第62页 |
4.4.2 村民主导的发展历程 | 第62-68页 |
4.4.3 徐治塆旅游开发成功动力因素分析 | 第68-69页 |
4.5 实践案例对我国农村社区旅游开发的启示 | 第69-71页 |
5 社区营造下的农村社区旅游开发理论与方法 | 第71-81页 |
5.1 社区营造下农村社区旅游开发目标与内容 | 第71-74页 |
5.1.1 提炼五大社区营造元素 | 第72页 |
5.1.2 总结社区特征与优劣势 | 第72-73页 |
5.1.3 建立社区共同体并构建五大开发策略 | 第73-74页 |
5.2 社区营造下农村社区旅游开发原则与条件 | 第74-76页 |
5.2.1 社区营造下的旅游开发原则 | 第74-75页 |
5.2.2 社区营造下的旅游开发条件 | 第75页 |
5.2.3 社区营造下农村社区旅游开发营造模式 | 第75-76页 |
5.3 社区营造下的农村社区旅游开发策略构建 | 第76-81页 |
5.3.1 “人”:培养社区意识、构建社区共同体 | 第77-78页 |
5.3.2 “文+产”:延续传统文化、发展文创产业 | 第78-79页 |
5.3.3 “地”:保护传统村落、改善公共空间 | 第79页 |
5.3.4 “景”:改善环境条件、营造特色景观 | 第79-80页 |
5.3.5 “保”:建立保障机制,实现社区永续发展 | 第80-81页 |
6 实例应用——远安县龙凤村旅游社区 | 第81-109页 |
6.1 龙凤社区概况 | 第81-98页 |
6.1.1 龙凤村地理概况与旅游资源分类 | 第81-88页 |
6.1.2 龙凤村传统建筑与土地利用现状 | 第88-90页 |
6.1.3 龙凤村经济及产业分析 | 第90-91页 |
6.1.4 龙凤村传统民俗文化挖掘 | 第91-92页 |
6.1.5 龙凤村的实地访谈调研 | 第92-98页 |
6.2 社区营造下龙凤村旅游开发因素分析 | 第98-101页 |
6.2.1 社区营造下龙凤村旅游开发内生动力 | 第98-99页 |
6.2.2 社区营造下龙凤村旅游开发外生拉力 | 第99-100页 |
6.2.3 社区营造下龙凤村旅游开发阻力 | 第100-101页 |
6.3 社区营造视角下的龙凤村旅游开发策略 | 第101-108页 |
6.3.1 “人”居和谐——培育营造主体 | 第101-103页 |
6.3.2 “景”观环境——提升环境品质 | 第103-105页 |
6.3.3 “文”化延续——文化挖掘与传承 | 第105-106页 |
6.3.4 “产”业发展——特色产业的构建 | 第106-107页 |
6.3.5 “地”方保护——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修缮 | 第107-108页 |
6.3.6 “保”障机制——实现社区永续发展 | 第10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7 结语与展望 | 第109-111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09-110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附表 | 第120-122页 |